院前急救出診量每年遞增
近年來,我市急救能力穩步提升,圓滿完成了多次突發事件的應急醫療處置及大型活動的醫療保障任務,尤其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市急救中心在轉運、救治患者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保障省城人民生命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是,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出現了短板、難點和堵點問題,如醫療急救網絡體系不健全、經費保障不足、信息化建設落后、院前院后有效銜接不暢、防控物資儲備不足等。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突發事件、意外事故相對增加,醫療急救服務需求正在以較快的速度遞增,據統計,目前,全市院前急救年出診量以10%的速度在遞增。對此,在今年4月召開的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上,29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了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議案,建議進一步細化相關法律法規,著力做好補短板強弱項的工作。
建立大醫療急救體系
《太原市醫療急救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共6章55條,明確了醫療急救服務是政府主辦的公益性事業,明確了醫療急救服務應當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的理念。
《條例》規定本市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為“120”,每年1月20日為本市醫療急救宣傳日。
同時,明確建立大醫療急救體系,建立多平臺聯動機制,推動醫院線下線上銜接。《條例》規定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120”“110”“122”“119”“12345”等公共服務平臺的急救聯動機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急救醫療公共信息和指揮基礎平臺。針對我市醫療急救站點布局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條例》對醫療急救站點布局規劃和建設標準作出規范。
急救服務更加惠民
在新聞發布會上,市衛健委副主任孫慧生介紹,通過立法保障和資金支持,今后,我市的急救服務也會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醫療急救的三個方面將會得到明顯提升,即時間更快、水平更高、服務更好。
通過科學的區域規范,醫療急救服務站點會更多,急救的半徑縮小,將為生命爭取更多時間,院前院中銜接將更加高效。
通過有保障的經費支持,新的急救設備也會投用,信息化手段將幫助醫生在第一時間掌握病患情況,提高診療效率。
同時,《條例》明確了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規范了急救服務的標準,比如,“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支付抬擔服務費用。每個醫療急救出診車組配兩名擔架員,向患者免費提供搬抬和協助現場急救服務。”“機動車、非機動車駕駛人在行駛中遇有執行醫療急救任務的救護車,應當采取讓行、停車、減速等方式主動避讓。因避讓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實確認后可以免予追究法律責任。”另外,為了增強自救互救能力,規定“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指導有關單位在機場、地鐵車站、火車站、汽車客運站等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醫療急救器械。”并“安排掌握自動體外除顫儀使用技能的工作人員在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