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全省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二場發布會,詳細介紹了脫貧攻堅以來,我省按照“五個一批”精準扶貧路徑,在特色產業扶貧、培訓就業扶貧、生態補償脫貧等方面的有效舉措及成績。“五有”機制入選全國產業扶貧機制創新典型;國家三部委發文推廣我省造林扶貧合作社模式;光伏扶貧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產業扶貧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重要支撐。脫貧攻堅以來,我省實施“特”“優”戰略推進特色產業扶貧,構建了“東藥西薯、南果北雜、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牧業鄉村游”的脫貧產業格局,培育發展產業帶貧主體,建立完善帶貧益貧利益聯結機制,所有貧困村都建立起村有脫貧產業、有帶動主體、有合作經濟組織、貧困戶有增收產業項目、有勞動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機制;依托農業現代化三大省級戰略、五大出口貿易平臺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脫貧鏈,帶動127.7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途徑。培訓就業扶貧實施以來,我省搭平臺、拓崗位、優服務,幫助貧困人口務工就業,提高其就業質量。通過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我省深入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累計培訓貧困勞動力63.4萬人次、帶動務工就業91.8萬人,打造地方特色勞務品牌90多個。“呂梁山護工”“天鎮保姆”入選全國人社領域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今年,我省還將投入20億元、培訓200萬人、新增持證100萬人、新就業100萬人。
生態扶貧是我省脫貧攻堅的最大亮點。脫貧攻堅以來,我省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聯動實施退耕還林獎補、造林綠化務工、森林管護就業、經濟林提質增效和特色林產業增收“五大項目”實施林業生態扶貧PPP項目,把建設綠水青山的過程變成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過程。特別是創新生態建設參與機制,廣泛吸納貧困勞動力參與,平均每年帶動52萬以上貧困人口增收10億元左右,在“一個戰場上”同時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個攻堅戰”。
作為全國光伏扶貧首批試點省,省委、省政府把光伏扶貧列入我省脫貧攻堅八大工程二十項行動之一。2015年以來,全省建設光伏扶貧村級電站5479座、集中電站53座,總規模294.4萬千瓦,總規模位居全國第二。同時,帶動9963個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20萬元,惠及72萬貧困戶。
省扶貧辦副主任張建成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堅持在產業發展、技能就業、挖掘生態扶貧帶動增收潛力、光伏項目資產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實施產業致富、實現就業增收、提升生態建設項目幫扶效益、穩定年發電收益,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