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并州生態文明建設媒體行”采訪團在古交看到:兩家發電企業通過超低排放改造,大幅削減了污染排放,以黑、灰色為主基調的古交市出現越來越多的綠色地帶;曾經煙熏火燎的矸石場“穿”上了綠意盎然的新衣裳,“花園式礦山”的建設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超大電廠實現超低排放
古交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3120兆瓦,這一裝機容量已經進入全國火電前50名。在這座超大型電廠,連一點煤的影子都看不到?!皬母鞯V井到配煤廠的所有原料煤,全部采用自營鐵路專用線和地下通道運輸,避免了公路運輸產生的污染。”電廠副總經理杜慧文介紹。
該電廠供熱面積達到8300萬平方米,約占太原建成區集中供熱面積的三分之一,創造了單個熱源點供熱面積的全國紀錄。燃煤過程中產生的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排放,對古交市的環境空氣質量影響很大。“電廠實施了兩期超低排放改造,實現了污染物的大幅削減?!倍呕畚恼f,“按照超低排放標準,氮氧化物不得超過每立方米50毫克,古交電廠的這一數值為45毫克以下;二氧化硫不得超過每立方米35毫克,電廠為30毫克以下;煙粉塵不得超過每立方米5毫克,電廠為3毫克以下?!蓖ㄟ^超低排放改造,該電廠每年減少氮氧化物排放1.6萬余噸、二氧化硫排放5600余噸、煙粉塵排放3300余噸。
電廠集中供熱的環境效應更為明顯:通過燃煤替代,累計拆除太原市區以及古交市城區分散采暖鍋爐377臺,替代古交市村莊采暖土爐1.1萬余戶,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8萬噸、二氧化硫排放6.8萬噸、氮氧化物排放3.3萬噸、粉塵排放2.9萬噸。
矸石場披上“綠色外衣”
進入馬蘭礦胡頭溝生態示范園,滿眼蒼翠。馬蘭礦自1990年運行以來,已向胡頭溝排放了4000余萬噸的矸石。
“為了解決煤矸石自燃這一矸石場環境治理難題,馬蘭礦改變原有自然傾倒排矸方式,新排矸石按照‘底部排放、分層碾壓、黃土覆蓋’的科學方式進行治理,特別是從2018年起,對矸石山開展地溫異常治理項目,同時采取矸石山土壤基質改良、植物物種的篩選、物種種群配置、植被恢復等措施,實現了近自然狀態的生態循環。”馬蘭礦礦長郝志強介紹。
目前,胡頭溝矸石山溝口已建造起5條攔渣壩,形成4個封閉型平臺,形成綠化面積達6.5萬平方米,累計種植國槐、八角楓、云杉、松柏等喬木1.58萬余株,玖堿草、紫華苜蓿3.5萬平方米,紫穗槐近5萬株,油松近2500株,成活率達90%以上,煤山黑山變成了一座綠色生態公園,徹底改變了矸石山的面貌。
礦區變景區,風光無限。今年年初,馬蘭礦成功入選2020年度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節能電廠排污降九成
在距離古交市16公里的馬蘭鎮,馬蘭瓦斯電廠4臺發電機組轟隆隆作響。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同體量的氣體,甲烷造成的溫室效應相當于二氧化碳的21倍?!半姀S利用馬蘭礦井下抽采瓦斯進行發電,年消耗瓦斯1300萬立方米,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6萬噸?!蔽魃矫弘姲l電事業部副總經理劉海旭表示。
電廠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為氮氧化物。由于建設時間較早,該節能環保項目并沒有建設脫硝設施。去年,電廠投資400余萬元,對尾氣排放進行脫硝改造。今年1月,馬蘭瓦斯電廠脫硝系統正式投入使用。系統運行后,尾氣中的氮氧化物含量,由原來的每立方米500毫克,下降至每立方米50毫克,達到了國家的超低排放標準。
一組數據可以感受到古交的美麗蛻變:今年上半年,古交市二級以上優良天數146天,優良率8成以上,優良天數全省排名第12名。礦區“瘡疤”逐步消失,企業環保設施提檔升級,藍天白云多了起來……因煤而建的古交市,正在朝綠水青山的未來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