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人類的家園是地球,地球卻不只是人類的家園。在生態大系統中,沒有哪種生物可以獨善其身,唯有全球攜手保護,才能有效面對現實挑戰。近日在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主題確定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會后發布的《昆明宣言》,呼吁各國采取緊急而協調一致的措施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確保最遲在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產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態環境和獨特別致的景觀文化——地球之所以是地球,恰在于此。為了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我國全力筑牢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各項保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越來越多的地方,做到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公眾熟知的朱鹮、水鹿、滇絲金猴等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不斷增加,云南野象“旅游團”北巡、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等,這些暖心好消息也頻繁登上熱搜。
生物多樣性保護,首先需要尊重自然、保護優先。既然是生命共同體,保護各種生物的生存發展,也是為人類的未來環境做加法。這就要求,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友好,澤被萬物,永遠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經過多年發展,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太原空氣質量以可感的速度不斷提升,“九河”綜合治理下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東西北山更是完成各類營造林188萬畝,從昔日炸山開礦的滿目傷痕中實現了蝶變……這些看得見的改變,無不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潛移默化又深遠持久的影響。一些罕見的國家保護動物現身太原,便是最好的證明,所謂“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就是如此。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除了夯實生態基礎,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下扎實推進生態保護,也需要拿出繡花功夫,在增量上做主動文章。以太原植物園為例,自籌建以來就以保護華北地區植物資源多樣性為主要任務。經過多年努力,已大大豐富了我省的植物譜系,相比2004年,如今太原植物園的植物種屬要豐富得多,其中就包括450余種新收集的山西野生植物。
既是賴以生存的家園,每個人都責無旁貸。面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全球性挑戰,所有人都應攜起手來,打造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