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線上購物高峰“雙11”近在眼前,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網購直播等非接觸式消費將會顯著增長。10月30日,市消協發布消費警示:消費者在網購時要學會“避坑”,理性消費一定放在首位,謹防網絡詐騙。
慎選電商平臺。每年“雙11”購物狂歡節,不僅有淘寶、京東、蘇寧等傳統電商平臺,還有一些新生電商也會鉚足勁兒展開促銷。消費者購物時,一定要選擇經營資質全、規模大、信譽高的購物平臺和網店,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鏈接或登錄陌生網站,警惕不法分子渾水摸魚,詐騙錢財。
靜看直播秒殺。受疫情影響,傳統線下銷售可能受到一定影響,相對來說,直播帶貨趨火。消費者面對這種消費新趨勢,須保持冷靜,務必選擇有保障的電商平臺觀看直播,并在信譽度好、知名度高的直播間下單購物,不攀比,不沖動。
看清優惠規則。從以往經驗看,部分商家在促銷規則上下足了“功夫”,預售、滿減、購物津貼、搶紅包等營銷策略,讓“雙11”消費變得越來越復雜,飽受消費者詬病。消協人員提醒,消費者在購物時要理清頭緒,多與店鋪客服溝通,了解清楚促銷規則,避免盲目湊單等。
避開定金的坑。每年“雙11”過后,因定金引發的消費糾紛不在少數,消費者需要特別注意。比如,根據《天貓預售業務管理規范》相關規定,支付定金后,因買家自身原因導致未如期支付尾款,或買家申請退款且根據《天貓規則》《淘寶平臺爭議處理規則》判定非賣家責任的,定金均不退還。因此,消費者支付定金前,務必考慮清楚再下單,以免事后維權困難。
防范網購騙局。“雙11”是電信網絡詐騙高發期,常見的騙局以“預售”“紅包”“客服”“信用提額”“刷單返利”“中獎免單”等為噱頭,誘導消費者點擊非法釣魚網站,騙取個人信息及財產。對于陌生鏈接,消費者千萬慎點;如遇電商平臺退款時,一定按照正規流程操作;當收到疑似詐騙電話或短信,如提及“訂單異常”“繳納保證金”“退款”等字眼時需高度警惕,及時與商家客服溝通,了解情況防止上當。此外,收到快遞后,包裹上的個人相關信息,建議消費者進行遮蓋、涂抹處理后再行丟棄,以防個人信息泄露。
妥善留存憑證。“雙11”瘋狂購物的消費者不少,但要提醒的是,最好做好“事前規劃”,看看家里存貨數量和保質期限,尤其是有保質期的日用品或食品。對實際需要的采購商品有所評估,理性消費、按需購買,避免一次性采購過多、家中重復堆積造成浪費。需要重點提醒的是,消費者在購物時需注意收集和保存購物證據,如聊天記錄、購物頁面截圖、促銷活動宣傳頁面等,一旦發生消費糾紛,及時與商家協商處理,也可向網絡交易平臺或向屬地消協投訴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