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開采智能化,讓傳統行業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超薄手撕鋼制品,使技術創新快速實現成果轉化;航空航天產業核心裝備實現中國制造,助力瓶頸問題迎刃而解……這里,是山西綜改示范區與太原理工大學合作共建的院士科創基地。
太原理工大學院士科創基地位于綜改區核心位置,通過引進3位院士,發揮頂尖人才智力優勢,在特種機器人、通航飛行器和智能裝備方向建設了3個技術實驗中心,為我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走進院士科創基地特種機器人技術實驗中心,分門別類的高科技設施讓人目不暇接。“這里有薄煤層電液控支架系統、薄煤層智能采煤機、刮板運輸機、智能履帶式瓦斯抽放鉆機、自動錨桿臺車和智能除塵系統等,這些設備主要用于研究探索無人化智能開采。”工作人員說。
煤炭開采業以往是“高危行業”,井下終年不見天日,黑暗潮濕,且“潛伏”著瓦斯、煤塵、頂板等隱患,威脅著煤礦工人的安全。特種機器人實驗中心是將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智能裝備等,與現代煤炭開發利用技術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實時互聯、分析決策、自主學習、動態預測、協同控制的智能系統,實現煤礦開拓、采掘(剝)、運輸、通風、洗選、安全保障、經營管理等過程的智能化運行,真正把煤礦工人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實現智能化開采。
航空航天制造業是新興領域,我國進入該領域的時間比較晚,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人才不足、技術封鎖的各種問題。目前,院士科創基地通用航空飛行器研發中心承擔了多個整機型號研發項目:長航時氫能源混合動力無人機的總體設計即將結束,驗證機將于明年上半年完成首飛;與國內知名企業合作研發的大中型貨運無人機,已經完成詳細設計,正在開展原型機制造工作,預計明年上半年實現原型機的首飛。
以上型號通用航空飛行器的研制,將大力提升我省通航自主研發能力,帶動我省先進航材、航電、通航運營、航空維修等產業的發展。
高品質金屬復合板帶、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超薄精密不銹帶鋼……在院士科創基地智能裝備研究中心,桌子上擺放著不同厚度的不銹鋼箔帶和金屬復合帶,最薄僅10微米,能夠輕而易舉地用手撕開。它們都是研究中心新研發的高科技裝備和產品。
記者了解到,智能裝備研究中心以黃慶學院士為帶頭人,聚焦先進金屬復合材料成形工藝與裝備的科技前沿問題及產學研合作,致力于先進金屬復合材料成分設計及優化、金屬復合板/帶/管成形工藝及關鍵技術、不銹鋼精密極薄帶軋制技術及裝備、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備工藝等領域的研究。通過這些顛覆性技術創新,促進了我省作為裝備制造大省在設計自主化、控制智能化、制造綠色化方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