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寒假后,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范宇焜經常去看望爺爺奶奶,幫著兩位老人準備年貨、打掃衛生。看著這個懂事能干的大孫子,爺爺奶奶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范宇焜感慨地說:“在外求學10年,最終選擇回到家鄉工作,一方面能陪伴家人,一方面也能為家鄉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現在回頭看看,這個選擇是明智的。”
小“家”有期盼
1990年出生的范宇焜,從小在杏花嶺區長大,是一個地道的太原“后生”。他于2008年考入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7年時間完成了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學習,2015年又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北師大資深教授瞿林東,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范宇焜的求學之路,一帆風順。
2018年年初,10年在外求學的生活即將結束。自己的未來何去何從,一道難題擺在了范宇焜面前。“北京師范大學的中國史專業是教育部學科評估為A+、排名位居第一的頂級專業,拿著這樣的博士畢業證、學位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個人前途的考量能不慎重嗎?”回想起當初的一幕,范宇焜記憶猶新,“我的不少同學去了北京、天津、廣州等大城市,所涉及的戶口、待遇等現實問題都得到了解決。那段時間,也不乏師長主動幫我聯系北京的高校或研究院所,面對廣闊的個人前途、豐厚的薪資待遇、良好的學術環境,說不心動那是假的。”
2018年5月,范宇焜的父母多次向他轉發并盛贊了太原市人才補貼的相關政策。“父母雖然絕口未提一句讓我回太原工作的事,但我知道他們心里還是希望我回來的。”那段時間,是范宇焜最躊躇的日子。
大“家”有召喚
對“家”的渴望,促使范宇焜最終下定了決心。“在我心里,惦記著兩個家,一個小‘家’,一個大‘家’。”范宇焜告訴記者,“在小‘家’,我是獨生子,身上承載著祖父母、父母對我的殷切期盼,如果能回太原工作,也是對他們莫大的安慰。在太原市這個大‘家’里,我也是這方水土養大的孩子,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能為家鄉的教育事業作出些許貢獻,是義不容辭的。”在詳細了解了太原市人才補貼政策后,范宇焜向三所駐并高校投出了簡歷。
太原理工大學是最早表示錄用范宇焜的高校,而范宇焜選擇太原理工大學的理由也并不復雜。太原理工大學是山西省高校當中的一面旗幟,有歷史積淀,有學術積累。
自2018年參加工作起,范宇焜領取太原市人才補貼已3年有余。在學校集體申報后,市級部門審核、反饋及時,補貼到賬足額、迅速。范宇焜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個人收入的增加。“2019年年末參加學術活動時,閑暇之余與身在北京、天津、山東、河北等地的同學提及太原市人才補貼政策,經過對比,在工資待遇基本相當的情況下,我由于有人才補貼,每年收入至少多4萬元,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對太原市人才補貼政策的羨慕之情。”
未來加油干
盡管中國史等人文學科在太原理工大學并非傳統優勢學科,但范宇焜還是在工作中取得了長足進步。“學校為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提供了不錯的平臺,使我在2021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這也是太原理工大學首次獲批“中國史學史”類目下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國家社科基金作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還是在促進太原理工大學,乃至于山西省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方面都有顯著價值。正是基于學校對人文社科專業發展的大力扶持,才使我申報的課題順利獲批,也使我當年得以晉升副教授職稱。”范宇焜表示,事實證明,在太原理工大學這樣一所被認為以理工科見長的高校,人文類專業的師生也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更使我感到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太原市各類人才政策的有力實施,打消了許多優秀人才的后顧之憂,讓更多在外求學、奮斗的山西學子堅定了回報家鄉的志向,也使全國各地許多懷珠韞玉之才選擇這片熱土扎根生長。”在范宇焜看來,太原市人才政策彰顯出一個2500多年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質,凸顯出太原市對人才的渴求態度,昭示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美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