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市市場監管局消保科、綜合行政執法隊工作人員提醒,消費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廣大市民更要注意理性消費、科學消費,提防消費陷阱。
預付消費有風險
3月13日,桃園二巷口一家“康潔洗衣”關門,經營者跑路,眾多儲值卡用戶不僅余額無人退還,尚未取回的衣服也沒了著落,這便是預付消費風險的新例證。
預付式消費由于優惠幅度較大而廣受消費者青睞,尤其是美容美發、餐飲娛樂、游泳健身、洗衣洗車等行業,這種消費方式占據很大份額。然而,類似糾紛幾乎年年都有,“一夜蒸發”“歇業跑路”事件屢見不鮮。
市場監管人員提醒,如果確實有必要辦卡,一是要選擇證照全、信譽好、經營狀況好的商家;二是要選擇金額小、期限短的預付卡,盡量“少充快用”;三是要保存好合同、轉賬記錄,甚至是口頭約定的錄音、微信溝通的截屏等,一旦遇事方便維權。
會議展銷不靠譜
近年來,各種會議展銷包裝的越來越“高端大氣上檔次”,諸如特供酒、名家字畫、紀念幣等花里胡哨的產品,讓老年人眼花繚亂,再被“升值”“可回購”等說法一忽悠,不少人就被掏走了“真金白銀”。
市場監管人員提醒,老年人千萬要提高警惕,少接觸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要被營銷人員的口頭承諾所迷惑,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
理性購買保健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中老年人越來越愿意“花錢買健康”,保健食品、保健器械成了一種新的消費熱點,而由此引發的糾紛也不在少數。
市場監管人員提醒,購買時要認準保健食品標志和批準文號,搞清楚食用禁忌等,切勿“囤貨”。特別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不是藥品,國家明令禁止保健食品宣稱對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中老年人、疾病患者萬不可因之停用藥物,造成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