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城遺存類型可分為墻體、關堡、單體建筑、相關遺存四大類,現共計五千余處長城點段……”3月29日,記者從山西大學了解到,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圍繞我省現有長城遺存展開科學研究,成果不斷,并充分挖掘其內涵,讓長城穿越時空“活起來”。
山西自古以來就是屯兵阻敵的天然要地,境內長城遺跡總長度僅次于內蒙古、河北,位居全國第三。山西境內主要分布著戰國長城、東漢長城、北魏長城、東魏長城、北齊長城、隋長城、明長城等,是各個時期長城分布最為齊全的省份之一,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娘子關、平型關、殺虎口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山西長城地標。
山西大學作為我省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在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服務山西經濟社會建設方面,始終走在全省高校前列。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提出的“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的精神,經綜合考量及反復論證,2020年7月,由山西大學牽頭,聯合忻州師范學院、忻州市政府,共同組建了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作為專門從事山西長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研究的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以9支團隊為基本力量,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專業研究,又相互合作開展交叉研究,目前均在有序開展并已產出了一批成果。為有效推動研究深入開展,研究院還進行長城沿線歷史文化的田野調查,積累了一批有關山西長城沿線情況的基礎數據,并開展長城資源的補充調查工作,最大限度將全省所有的長城資源,包括長城墻體、關堡、敵臺、烽火臺等登記在冊,取得一批珍貴的一手資料。在研究院組織的專題研討會上,來自全國近40所高校、科研院所、文物部門的專家們圍繞長城與中國北方地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程、長城與中華文明、歷代長城修建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議題展開討論,并一致認為,長城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涵豐富,在我國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與價值,要充分做好長城文化內涵的展示與研究,真正讓長城“活起來”。
今后,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將繼續瞄準我省長城旅游板塊建設和文旅融合事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務,高標準建設,努力打造成為國內重要的長城文化生態科學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平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數據資源平臺和教育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