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鑫

持續(xù)的堅守,無悔的奔赴。
戮力同心,溫暖守護。
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
征途雖堅,仍有美好。

入駐隔離點到今天為止已經第十天了,這趟隔離點工作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其中的艱難和辛酸,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4月13日下午17點30分,我接到護士長康梅蓉老師的電話,簡單收拾了一下行囊,立即趕往太原幼師隔離駐點。我們進駐后已經是晚上11點多了,來不及休整就接到上級領導連夜部署指示:“今晚將有300多名陽性病例密接者被轉運到我們的隔離點。”我們立即穿好防護服,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各種準備工作,指引隔離人員入住、搬運整理各類物資,對隔離點的安保、志愿者,消殺人員進行專業(yè)培訓……我們整整忙活了近4個小時,直到凌晨3點多才結束,這期間我們來不及喝上一水,吃上一口飯。想到旁邊房間安置著數百名情況不明的隔離人員,一種莫名的恐懼、悲哀及孤獨涌上了心頭。

我們組共有四個人,22歲的我是此次隊伍中年齡最小的。平時習慣了爸爸媽媽的貼心呵護,第一次面臨這樣的場景,說不怕是假的,但在大家的互幫互助中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特別是隊長宋慶秀老師給了我們太多的關懷和照顧,從點調對接、院感防控到消殺采樣,什么時間該做什么,怎么做?她都連夜把這些細節(jié)搞得清清楚楚。她除了不斷給我們鼓勵打氣外,還制定出一套詳實可行的防疫方案。因為她知道我們做的每一步都必須規(guī)范,且防控到位,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隔離點每一個人的安全。每一次任務結束后,她都會盯著大家規(guī)范脫掉防護服。我們組里唯一的男同志范碩鵬,看上去人高馬大,做起事來卻體貼周到,包攬了所有頻繁搬運物資的工作。緱文芳老師是一個大美女,皮膚白白的特別好看。她做起事來非常的細致用心,她設計了我們每次完成任務用的特制小包包。我和宋慶秀老師,除了采樣任務外,還要抽時間培訓志愿者、消殺人員正確穿脫防護服,并且及時了解隔離人員的生活所需和心理動態(tài),盡我們所能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問題。
每晚臨睡前,我們還需準備第二天所分發(fā)的防疫物資和采樣物資,包括貼條、打印名單。所有這一切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才能確保第二天工作順利進行。這十天的工作,一切都井然有序。
護理部高莉主任還親自給我們送來了各種防護物資和小禮品,這讓很感動。只要團結一心,沒有什么困難能夠打倒我們。正是因為有醫(yī)院強大的后盾支持及隊友們的相互幫助,我的心里充滿了力量,不斷地告訴自己,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每次走過空蕩蕩的大廳,看到放映著“感謝志愿者,感謝最可敬的大白”的字幕,都不禁會淚目,想想隔離點患者的恐懼和無助的眼神,想想每天精心照顧后他們的認可與感謝,這些與我們的努力是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奔赴吧。
加油,太原。加油,我的同伴。我想說,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光,終將會迎來最盛大的繁華,愿山河無恙,人間皆安;愿日月無恙,祖國健康!
神經內二科
王鑫
2022年4月

陳敏

我叫陳敏,我是一名95后的中醫(yī)科護士。疫情是一面鏡子,在疫情面前,大家體現出的精誠團結,主動獻身,勇往直前,讓我切身體會到了團結的力量。
當我們穿好防護服拿起采樣管,我們將一起抗擊疫情;當我們進入到最危險的前線,來自醫(yī)院領導、同事、親人朋友,甚至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給予我們無數的關心和問候,讓我們很感動,充滿無限力量。
4月18日凌晨五點,我跟隨醫(yī)院前往萬柏林區(qū)采集核酸,忙碌了一上午之后,剛脫掉了防護服,接到護士長打來的電話,說“現在需要抽調人員去隔離酒店工作”,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護士長。我立刻前往醫(yī)院的集合點,這時候志愿者路上聽說我剛采完核酸,沒有時間吃午飯,要打車去醫(yī)院集合前往隔離酒店支援,而且時間很緊,志愿者毫不遲疑的說我送你去,我心里覺得既感動又溫暖。雖然在不同的崗位,但我們都在奉獻一份自己力量,他送我回家收拾完行李,又把我送到了醫(yī)院。志愿者暖心的舉動,讓我感受到了面對疫情,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大家都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這個困難的時期,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是我們都貢獻出了一份自己的力量,身為醫(y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的沖在了前面,同時也有很多默默奉獻的志愿者在與我們并肩作戰(zhàn),病毒可以被隔離,但溫暖不會被隔離。
中醫(yī)科
陳敏
2022年4月

張影

2020年是疫情的第一年,當年全國人民面對疫情時的萬眾一心,至今仍歷歷在目。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讓多少家庭破碎,陷入痛苦之中,可就算這樣卻依然有人不顧自身安危,離開家人,沖向一線,挺身救助那些被感染的病人。在抗擊非典時,我們的童年受到了保護,現在我們長大了,是時候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了!
4月6日,清明節(jié)假期我接到醫(yī)院科室的通知,需要抽調護理人參加小店區(qū)核酸采集工作。早上五點到達醫(yī)院集合,匆匆吃過早飯,馬上領取物資,坐上車,必須在到達前穿戴整齊,互相檢查穿戴無誤后,分好小組,社區(qū)街道派車帶領我們到達指定地點,提前通知居民下樓做好準備,志愿者就位。人員實現單向流動性,間隔一米線距離,有獨立的等候區(qū)域,嚴控人員密度,井井有條,開始采集,準備用物,醫(yī)護人員與社區(qū)網格員團結協(xié)作,一人錄信息一人采集標本,做到十人一管,雙人核對。社區(qū)工作人員、志愿者會提前通知下一單元居民做好準備,對臥床在家、產后哺乳期群眾都會與社區(qū)工作人員提前溝通,上門入戶進行標本采集。從早上5點30分出發(fā)到7點展開采集工作再到下午2點工作結束。這背后的指揮工作都是院領導和各組組長與社區(qū)溝通研究所共同決定和分配的,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能把工作快速、順利、準確做好,做到位,還要感謝社區(qū)網格員和護理人員的配合,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工作結束后,社區(qū)工作人員送來水和飯,“辛苦了!謝謝你們!”瞬間響徹耳邊。
其實大家都很辛苦,上門入戶的同志穿著隔離衣,戴著N95口罩一口氣要爬很多個6樓,到達入戶家門口已經上氣不接下氣,面罩已滿是霧氣,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社區(qū)的網格員也積極的配合,大家的辛苦歷歷在目,我看到這些幾度潸然淚下。因為我也是其中一員,在疫情面前,只要我們齊心協(xié)力,就一定可以戰(zhàn)勝它!希望疫情可以早點結束,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們再見!
心內科
張影
2022年4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