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店區環衛工牛艷春與搭檔清洗小街巷。王丹 攝
在使用車輛沖洗與濕掃的同時,增加人工沖洗模式,采用便道清洗車或其他人工沖洗方式,每天對非機動車道、人行道、雨水篦子、隔離欄等處進行沖洗,大街小巷不僅干凈,而且空氣也變得濕潤了。5月10日,記者在小店區采訪時感受到,該區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堅決扛起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主體責任和屬地責任,高起點、高標準推動,扎實提升市容環境品質。
當天上午8時許,小店街道晨光西街,48歲的環衛工牛艷春手握水槍,另外兩名搭檔拿著刷子和掃帚,他們相互配合沿街沖洗兩側便道。這條小街巷大約300米長,從東到西全部沖洗完需要2個小時。這樣的3人小組,小店區市容環衛中心直屬清掃六隊有3個,負責每天輪流清洗人民北路、先鋒街等附近的5條街巷。
“沒有垃圾是基本操作,我們的沖洗標準更精細,比如:斑馬線要見白、地磚要見底色、路面要見本色,做得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來。”該區市容環衛中心業務科負責人苗廣毅介紹,小店區對主干街道、背街小巷已由“清掃保潔”變“清洗保潔”,路面清洗實現全覆蓋,機械化清洗作業采用七機聯合、五機聯動作業模式,擴大機掃面積、加強機掃頻次、嚴格作業標準,全面提升道路潔凈度。
在新月國際小區一處角落,整齊擺放著8個分類垃圾桶,地面整潔、垃圾桶干凈,環境無異味。正巧來此清運垃圾的司機常建武說,這是他當天第二次巡查路過,早上7時許已經拉走一車了。
為了加大垃圾清運力度、確保日產日清,小店區對7個街辦165條道路的1.2萬多個門店實施生活垃圾上門收集,實行垃圾桶入樓院管理,定時定點“進門店、入樓院、到單位”收集垃圾,消除垃圾暴露和站點臟亂現象,并根據收運區域垃圾產生情況,適時增加收運頻次,對垃圾桶站點位進行消殺,做到“車走地凈”,桶內垃圾“不過半”。
小店區衛體局愛衛股負責人郝莉蓉介紹,今年2月,小店區召開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動員會,強化組織領導,堅持“一把手”負總責,區委主要領導掛帥指揮,建立三級工作機制,統籌推動創衛各項工作任務,進一步明確了7個方面、45項任務,細化55個具體指標,壓實部門責任。
今年以來,區環衛部門扎實開展綜合整治,嚴格落實凌晨普掃、中午補掃、全天保潔制度,清理雨水篦子、樹坑、綠化帶、道路隔離帶以及果皮箱22.5萬次,人工清掃保潔出動11.2萬人次,持續改善市容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