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太原區)的大盂產業新城,將實現一年見效、三年成形、五年成勢、十年成城。7月2日消息,《大盂產業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已由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編制完成,并在太原市人民政府網站公布。
一中軸兩方城四組團布局
規劃形成“一中軸、兩方城、四組團”的總體空間結構。
“一中軸”:依托中心綠帶,形成集新城管理、創新、商務、文化、居住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活力綠軸,由北向南依次為文化展示中心、現代服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
“兩方城”:借鑒中華傳統營城理念形成南、北兩個方城。北部活力方城布局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特色化的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顯著提升新城服務品質。南部智造方城以產業功能為主,大力發展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四組團”:在兩方城周邊形成四個各具特色的產業組團,分別為高村制造業組團、高村物流產業組團、東部物流產業組團和石嶺關文旅產業組團。
建設四大產業板塊
重點建設四大產業板塊,實施“龍頭+配套”企業培育計劃。
一是高端裝備制造板塊。圍繞北二環高速、北同蒲鐵路及太忻大道,布局建設高端裝備制造板塊。重點在智能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裝備等制造領域,以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為方向,引進相關技術及項目,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應用,優先發展整機、整車、系統裝備設計等產業,打造龍頭帶動型產業集群。
二是新材料板塊。依托新城區位優勢,結合太忻大道布局建設新材料產業板塊。對接山西合成生物產業園,積極引進合成生物材料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合力培育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對接山西鋼科碳纖維、博瑞泰筆尖鋼、太鋼祿緯堡、喜躍發等骨干企業,布局發展高碳纖維、石墨烯、超級電容炭、新型合金等新材料產業。
三是新能源板塊。沿東峰路北延快速路,建設新能源產業板塊。謀劃布局氫能產業化應用示范項目,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科學布局氫能高精尖項目和創新項目。
四是通用航空板塊。以陽曲通用機場為核心,布局建設通用航空產業板塊。
構建多層級公共服務體系
構建“一軸、兩環、三心、多點”的公共服務體系。
“一軸”為結合城市活力綠軸,規劃形成城市公共服務發展軸,沿西干渠和縱三路形成高品質特色商業街。
“兩環”為內外兩條活力環廊。內環依托四條城市主干道,形成集帶狀公園、公共交通、城市綠道、海綿城市設施等于一體的綜合城市活力環廊。外環依托城市道路和綠化廊道串聯各城市功能組團,形成復合高效的公共活力休閑環。
“三心”為城市公共服務發展軸由北向南依次形成文化展示中心、現代服務中心和產業服務中心。
“多點”為活力環廊串聯的社區鄰里中心等活力節點,滿足城市生活需求,提供“一站式”全覆蓋的優質生活配套服務。
多元住房供給體系
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售并舉等住房保障制度,發揮新城作為太原吸引外來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主戰場和蓄水池作用。
鼓勵打造租賃住房平臺,為落戶新城的人員提供自主申請、類型多元的住房選擇。鼓勵不同類型的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混合布置,加強社會融合。合理安排商品房、安置房、人才公寓、租賃住房等各類居住空間,統籌居住、就業與服務功能,促進職住均衡。
規劃形成“兩片三組團”的居住結構,“兩片”分別為大盂居住片區和辛莊—南高莊居住片區,“三組團”分別為高村居住組團、景莊北居住組團和沙河村居住組團。
啟動區內規劃形成大盂居住片區,規劃居住人口約為6.4萬人。
山城林水相融的生態
規劃建設“一軸串珠、雙環相扣、兩山環繞、多廊織網”的綠色生態格局,形成山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態城市。
“一軸串珠”即依托核心區中軸線,集聚創新要素,由北向南串聯臥虎山體育公園、城市濕地公園、馬坡濕地公園,打造活力景觀綠軸,長約10公里。
“雙環相扣”即依托46公里長的環形干道系統和河渠水系兩側綠帶,融合公交、慢行系統形成內外生態環廊,生態內環依托北二環高速、縱一路、橫六路及東干渠的帶狀綠帶形成,長度20公里。生態外環依托新城北街、新城西路、橫六路、新城東路及108國道繞行線的帶狀綠帶形成,長度30公里,打造“看得見、進得去”的高品質藍綠走廊。
“兩山環繞”即依托東西兩山的自然格局打造綠色生態屏障,加強植被保護,優化林相構成,保育森林生態系統。
“多廊織網”即結合新城交通干線兩側建設多條綠色生態廊道,形成城市生態綠網,發揮護藍、增綠、通風、降塵等作用。
軸線清晰 通山達水的景觀
城市總體呈現“軸環統領、通山達水、多心多組”的景觀格局。
“軸環統領”即以景觀軸線和景觀環廊為統領,組織串聯居住產業組團及景觀節點,形成空間景觀序列,重點打造石嶺關、赤塘關、新城中心、南高莊關堡、新城入口及三畛古村六處景觀節點。通過公園綠地、地標建筑、主題雕塑等景觀要素,與城市和周邊山體景觀情景交融,打造標志性門戶景觀,展現新城古今交融的門戶形象。
“通山達水”即依托望山廊道,西聯老爺山、棋子山,東接紅巉山,北望柏子山、臥虎山,并結合西干渠、中干渠、東干渠及楊興河等河渠水網,形成藍綠空間格局,構建山水通達的生態景觀網絡。
“多心多組”即結合各類功能組團中心,打造公共活力空間,分組團營造次級景觀節點。
現代交通設施網絡
構建“一高速、雙快速、一國道”的復合快速交通走廊。“一高速”為現狀大運高速;“雙快速”為太忻大道和泥向線北延,太忻大道向南銜接陽興大道,向北銜接忻州境內忻太大道;泥向線北延向南銜接泥向線、濱河東路,向北通過赤塘關銜接忻州;“一國道”為108國道繞行線。
構建“一高鐵、一普鐵、一城際”的區域軌道交通網絡?!耙桓哞F”為大西高鐵,近期利用現狀大西高鐵,遠期客流增長后建設大西高鐵復線,實現與規劃雄忻高鐵、太綏高鐵有效銜接;“一普鐵”為北同蒲鐵路,承擔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南北向貨運交通聯系,遠期利用北同蒲鐵路富余運能開通市域(郊)列車,服務區域組團間快速通勤需求;“一城際”為規劃太忻城際鐵路,支撐北起五臺山南至西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生態文旅走廊發展。
運輸機場方面,通過大運高速、太忻大道、建設路等快速通道便捷聯系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實現新城與機場1小時內通達;通用機場方面,在新城內規劃一處A2級陽曲通用機場,主要提供航空旅游、通航作業、飛行培訓、社會公益等服務,兼顧應急救援、反恐消防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