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電科二所科研人員檢測攻關項目。 柴杰梁 攝
一張薄薄的圓片,直徑4英寸、6英寸,甚至8英寸,從長期依賴進口到掌握批量生產技術、實現完全自主供應;
先攻克“石墨烯”,后拿下“電容炭”,多項科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備了替代進口產品的能力;
核心技術不懈攻關,自主創新牢牢掌握科技命脈;英雄不問出處,“揭榜掛帥”激活創新潛能和活力……
在創新驅動的引領下,太原科技堅持破立并舉,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全力推進體制改革,科技創新浪潮涌動、碩果累累。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太原正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奮楫爭先、篤行不怠。
“揭榜掛帥”能者上
吊車穿梭、機械臂旋轉,山西電機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一派繁忙景象。借助節能型明星電機產品,今年截至7月底,該公司高效節能產品訂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上億元。“加上與‘揭榜掛帥’項目揭榜單位沈陽工業大學、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的聯合攻關,今年忙得讓人應接不暇了。”山西電機制造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進一步介紹說,作為我市首批發布“揭榜掛帥”項目企業之一,科研人員正通過研究智能高效控制技術,希望讓電機系統更節能和安全,目前樣機的測試數據符合設計效果。
英雄不問出處,誰有本事誰揭榜。這是我市持續深入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2021年8月,首批“揭榜掛帥”科技項目發布,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極大激發了校地合作的強勁活力。
“面向經濟主戰場,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首批‘揭榜掛帥’項目由13家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或企業揭榜,還借此引進培養了438名科研人員,最大程度協助太鋼集團、山西電機廠等龍頭骨干企業攻克核心技術。”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以最快速度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用市場競爭方式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作為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的一種探索實踐,我市“揭榜掛帥”正在邊推進、邊完善、邊實施、邊提高,不斷積累好的經驗和做法,逐步建立“兩減一加三同”的立項攻關機制。具體來說,“兩減”是“減程序”和“減干擾”,以結果導向管理為主,以出題企業自我管理為主,有關部門原則上不組織評估、檢查等;“一加”是加大資金撥付頻度,由立項后一次撥付改為實施期內一年兩次撥付;“三同”是項目驗收由出題企業牽頭、科技部門參加,共同確定驗收方案、共同績效評價、共同負責驗收結果,強化了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
破立并舉,科技體制改革正進一步釋放創新潛能、激發創新活力。去年年底,省政府對“太原市積極推進重點科技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制度,破解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的典型經驗給予了通報表揚。
“雙輪驅動”注動力
“產能國內第一,市場占有率超過50%,成為國內最大的高純半絕緣碳化硅單晶襯底產業基地。”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研究所(以下簡稱“中電科二所”)實施的“4英寸高純半絕緣SiC單晶襯底中試熟化”項目,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15萬片量產規模。作為我省首批“鏈主”企業,中電科二所日前又傳來好消息,科研團隊在激光剝離設備方面實現大尺寸工藝迭代,“揭榜掛帥”技術攻關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
面對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加速融合,我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聚焦“政策、投入、平臺、人才、機制”等關鍵要素,確保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近年來,我市持續加大政策供給和資金投入,做實撬動科技創新發展支點,先后制定出臺《關于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每年投入20億元科技創新資金、10億元人才發展資金、10億元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和5億元新動能發展資金,支持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工業轉型升級。
同時,加快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夯實創新發展支撐。包括太原理工大學“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中北大學“省部共建動態測試技術”、中電科三十三所“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在內,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接連獲批建設,目前我市國家重點實驗室已達到7個,占全省88%;獲批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山西),太原市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現零的突破;全市省級重點實驗室100家,占全省76.3%;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100家,占全省61%;高新技術企業更迎來井噴式發展,2021年底達到了2167家,比2017年增長2.5倍……
此外,我市建立了普惠性后補助項目立項機制,引導企業先投入出成果,政府后補助支持,累計7500多家企業享受12億元科技專項資金補助,引導企業研發投入12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900億元。
“太原模式”破難題
可持續發展是破解當前全球性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曾經的西山,從滿目瘡痍、污染嚴重的廢棄礦山華麗轉身成為綠樹成蔭的城郊森林公園,為城市構筑起一道綠色屏障;隨著汾河四期工程的完工,汾河景區長度擴展至43公里,為汾河太原城區段生態修復治理交上一份令人驕傲的答卷。
作為首批獲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城市,4年多來,太原認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的要求,緊扣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主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全域治山、系統治水、強力治氣、綜合治城,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時段,深化科技引領、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源頭管控、強化排污監管,隨著一批具有示范效應重大工程的陸續實施和相繼完工,破解了生態環境治理的一系列難題,打造了資源型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太原模式”。
如今,系統治水“太原模式”寫入《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進展報告》,礦山生態修復“西山模式”和全方位綜合治理大氣污染編入《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典型案例集》,“多源多網分質供水技術”更是寫入《“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為推動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升級提供了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更貢獻了“太原力量”。
太報時評 |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山西考察調研,曾兩次走進太鋼。總書記第一次到太鋼了解新產品研發時,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發力點”。近年來,一朵又一朵的科技創新之花在我市競相綻放,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原創成果競相涌現。太原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科技創新,先要破解制度藩籬。太原堅持破立并舉,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揭榜掛帥”科技項目廣發“英雄帖”,鼓勵有能力的領軍人才“揭榜”,協同攻關技術難題,是太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探索實踐,極大激發了校地合作的強勁活力。去年,省政府對太原“揭榜掛帥”典型經驗做法予以通報表揚。
科技創新,離不開政策資金扶持。近年來,太原圍繞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萬家的工作目標,持續加大政策供給和資金投入。太原每年投入20億元科技創新資金、10億元人才發展資金、10億元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和5億元新動能發展資金,支持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為科技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科技創新,要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產業是發展的重要載體,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要不斷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探索“原始創新—成果轉化—搶占產業制高點—爆發式增長”的創新崛起新路徑,將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夯實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基。
守正出新、永無止境。未來還有很多事情可做,需要我們不斷完善、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努力托舉出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持續推動太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王桂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