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鴻鵠凌云志,振翅逐夢向未來。《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太原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9月6日公布。作為我省融入京津冀和服務雄安新區重要走廊,經濟區要緊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歷史機遇,奮勇爭先、搶占高地,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經濟區要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夯實生態保護基礎,布局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國家中部崛起戰略中彰顯地位;經濟區要承擔起建設國家級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國家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太原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使命,勇挑重擔,奮力前行,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
確定多個階段發展目標
先期目標。到2023年,各類創新要素加快布局,一批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項目投產運營,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布局,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骨架初步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建立。
近期目標。到2025年,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強化,七大產業集群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本建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中期目標。到2030年,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鏈,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全面建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日臻完善,集聚輻射優勢全面彰顯。
遠期目標。到2035年,創新引領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七大產業集群全面形成,功能完善、品質優良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基礎設施實現高水平互聯互通,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成為山西中部城市群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和經濟增長極。
發揮太原戰略支點作用
在構建融入京津冀發展新格局過程中,發揮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支點作用,搶抓雄忻高鐵建設的歷史機遇,強化融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重要走廊的重要平臺和交通支撐,不斷提升太原作為山西中部城市群龍頭的集聚擴散效應。
加快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向西輻射的戰略支點,承擔能源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城市、區域性現代服務業和消費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文明傳承地和文化交流展示中心五大職能定位。
聚力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核心龍頭,以核帶群,以群筑核,構建“中心龍頭、南北引擎、東西兩翼”的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格局,聚焦國際國內交流交往、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品質消費引領、文化傳承創新等核心功能,發揮現代服務業“主支撐”作用,以核心躍升帶動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打造融入京津冀和服務雄安新區的重要平臺。以雄忻高鐵建設為契機,同步推動太原高鐵西環線建設,形成太原-雄安-北京高鐵新通道,大幅提升與京津冀、雄安新區的通達能力。規劃建設太原高鐵客運西站,擴建陽曲西站,建設大盂國家級門戶物流樞紐,形成與京津冀和雄安新區有效接駁的客貨運樞紐。建設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集聚區,提升各類開發區產業承載能力,發展“飛地經濟”,打造我省承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產業要素轉移的首善地。
維育“兩山兩脈”保護格局
“兩山”為太原東、西山生態屏障。強化恒山-云中山、五臺山-系舟山為主體的兩大生態屏障功能,構建生態高質量發展的涵養空間。高標準保護和建設由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城郊山地公園、城市公園綠地構成的“山城一體”生態公園體系。
“兩脈”為汾河、楊興河兩條生態水脈。發揮區域生態主廊道功能,實施汾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強化汾河流域生態景觀塑造,完成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太原段生態治理。依托汾河、楊興河流域多條邊山支流,打通貫穿城區、連接山體區域的生態聯系綠廊,形成聯通山水、功能復合的藍綠生態廊道網絡,構建城市通風廊道,改善城市局地氣候環境。
《規劃》提出,落實“兩山七河一流域”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治理,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打造山青、水綠、林豐、田沃的生態環境。
構建“一軸兩帶”開發格局
“一軸”為連接太原、忻州兩市的太忻區域發展軸。以雄忻高鐵、大西高鐵、北同蒲鐵路、G55-S40高速、108國道、陽興大道、濱河快速路等復合通道為依托,串聯太原至忻州主要城鎮及產業集聚區,優化現有園區功能結構和產業布局,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帶動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內各縣(市、區)、周邊城鎮及產業密集區聯動、協同發展,構筑融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的重要走廊。
“兩帶”為東部、西部兩條產業發展帶。延伸太忻區域發展軸,形成東、西兩條產業發展帶,帶動沿線各產業板塊聯動發展。推動大盂啟動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集聚,根據“統一規劃、整合提升、錯位發展”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分工和功能分工,布局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四大產業集群,配套科技成果轉化、現代物流、商務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
同時,立足區位交通、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發展基礎,依托陽曲—尖草坪—古交、杏花嶺—迎澤—萬柏林兩大組團發展基礎,布局七大產業集群。
“一盤棋”實現聯動大發展
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構建“一個啟動區、三個開發區、六個縣(市、區)”的聯動發展格局。
一個啟動區為大盂啟動區,三個開發區為中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和陽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聯動六個縣(市、區)發揮比較優勢,同步發力,按照強龍頭、延鏈條、建集群的原則,因地制宜地發展七大產業集群。
大盂啟動區引領發展。大盂產業新城率先發展,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延鏈”發展,打造成為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的集聚區、引領山西中部城市群“北引擎”的先行區、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極和實現高品質綠色宜居發展的新典范。
三個開發區特色發展。中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陽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產業特色錯位發展。中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產業,加速對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產業轉移,謀劃申報國家級開發區;西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踐行“兩山”理念,深度挖掘生態、文化潛力,推進全域旅游特色發展;陽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推動構建以生產、加工、科研、流通、休閑與服務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六個縣(市、區)聯動發展。古交市、陽曲縣、萬柏林區、尖草坪區、杏花嶺區、迎澤區以“有基礎、有空間、有潛力”的產業板塊為主陣地,發揮產業集聚優勢,圍繞傳統優勢產業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做優營商環境,強化招商引資,發展七大產業集群。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規劃》提出,提升消費服務能級,消費服務擴容升級,實施提升商圈品質、塑造特色街區、促進夜間經濟、培育親水消費四大提能行動,打造消費新地標,營造消費新場景,助力太原建設成為具有三晉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推動“重點商圈”品質提升。圍繞首店經濟、流量經濟,繼續提升鐘樓街—柳巷、朝陽—雙塔、長風商務島等傳統優勢商圈,打造國際化消費核心承載地。培育三給、漪汾街、暖泉灣等一批新興商圈,形成市、區兩級功能和業態互補的商圈發展新格局。
加快“特色街區”場景塑造。積極提升海子邊、城坊街、菜園街等傳統街巷的街區品質,融合文創、休閑等多元業態,建設一批沉浸式、體驗式活力街巷。推廣南海街特色餐飲街巷經驗,由“一區一特色”逐步向“一街辦一特色”發展,形成有內涵、有煙火氣的貨郎經濟太原模式。
促進“夜間經濟”創意發展。依托汾河景區、濱體中心、方特樂園、青龍古鎮等主題景區與體育場館,打造一批夜間運動休閑網紅打卡地。活化鐘樓街、晉商博物館、雙塔寺、南華門等歷史文化地段,豐富夜展、夜秀、夜購、夜娛等夜間創意產品,營造夜間消費新場景、新地標,力爭獲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區。
培育“親水消費”特色名片。依托汾河、楊興河等城市水系,加強水陸互動,以親水消費為主題,做深生態、休閑、會展、體育等產業,建設景觀優美、體驗豐富的濱水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塑造獨具魅力的親水消費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