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容如畫。宿曉健 攝
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城市建設風貌最能展現一個地區發展和進步程度。
十年筑城織錦繡,以太原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正式進入國家規劃,“一核”的戰略定位日益突出。按照“一體兩翼”城市發展布局,太原在持續提升主城區承載功能的基礎上,強力推進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推進產城融合共生。
2021年,太原入列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內外雙修 提升城市品質
時間是最大的變量。2013年,太原開工建設中環快速路網,經過數萬名建設者的共同努力,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建成。中環路主線正線長49.58公里,包括匝道在內總建設里程超過110公里。由此伊始,太原“十年城建”大幕拉開,先后建成了建設路、臥虎山路、南內環街、馬練營路、濱河東西路南延等快速路網,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建成。改造市內多條城市主干道,五一路改造僅用時3個多月,就完美再現了并州名街的歷史神韻。
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新建改建快速路、主次干路227條770公里,小街巷303條218公里,城市路網總長度達到2802公里。其中快速路389公里、主干路640公里、次干路698公里、支路1075公里。路網密度8.2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積17.5平方米。
立體交通體系的建立,迅速拉大了城市框架,全面拓寬了發展空間。2020年年底,地鐵2號線開通運營,太原正式跨入了“地鐵時代”。2022年,地鐵1號線項目全線21座新建車站均已開工建設。
既有大刀闊斧,更有“繡花”功夫。十年來,太原堅定實施城市“雙修”戰略,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深度改善人居環境。歷史風貌復興工程全面實施,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村去城來,美麗蝶變。一大批臟亂差的城中村消失不見,被優美的小區、清新的綠帶和花木繁密的公園所取代,處處勾畫著一幅民生變遷的動人圖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7個村完成整村拆除,城中村改造面積共計3440萬平方米,已建成回遷安置房19.7萬套、正在建設5.1萬套,30.5萬城中村村民居住環境得到提升,配套新建小學45所、幼兒園98所??梢哉f,沒有城中村改造,太原的面貌仍不可直面。
硬環境要硬,軟環境更要硬。十年來,太原堅決捍衛政治安全,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切實保障人民安寧,社會治安大局持續平穩。
黑惡必除,公安機關聚焦主責主業,將打擊矛頭直指涉黑涉惡、命案侵財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始終保持對各類違法犯罪的高壓打擊態勢。治安必穩,突出全維防控,在駕馭治安局勢上取得新突破。服務必優,緊扣中心大局,在服務市民、提升管理上注入新動能。
2020年,太原公安重點工作名列全省市級公安機關第一;全市人民群眾安全感指數達到98.78,同比上升7.09%;“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總值達到95.19,創歷史新高。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工作報告指出,“民意調查顯示目前是太原社會治安最好的時期”。
安全生產常抓不懈。太原圍繞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三大主線,不斷提高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堅決有效防控重特大安全風險、堅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安全生產各項指標平穩向好。
全國文明城市是國內綜合性最強、含金量最高的城市榮譽,是最具價值的無形資產和最具競爭力的金字招牌。近年來,太原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全市人民的艱苦努力下,太原城市品質形象明顯提升,市民文明素質顯著提高,綜合競爭實力全面增強,創城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今年是創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的關鍵之年。全市堅定“創則必成”“戰則必勝”的信心和決心,抓重點、破難點、固強項、補短板,聚全市之力,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
兩翼齊飛 增強發展能極
2022年7月4日,“太忻號”城際動車首發列車從太原南站駛出,猶如一條風馳電掣的白色巨龍,一路向北,駛向忻州。至此,太原與忻州日常開行的動車組列車達到12對,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
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打造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新布局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北引擎”,緊密對接京津冀、服務雄安新區,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關鍵一招。對太原而言,重要意義不言自明。
全市把建設太忻一體化經濟區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號工程,統一思想、統籌資源、全面部署、快速啟動。市委書記韋韜多次深入實地調研、召開會議研究,確定了“一年見效、三年成形、五年成勢、十年成城”的發展目標。全市上下搶抓機遇、搶占先機,聚攏人氣、聚集資源,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北引擎”強勢起步。
從深冬到盛夏,從規劃到開工,大盂產業新城核心區路網格局初具雛形、太原科技創新驅動中心拔地而起、配套基礎設施全方位跟進……在“北翼”太忻一體化經濟區這片熱土上,一個個大項目、一座座產業園迅速開局,拔地而起,奮力創出了“太忻加速度”。
先行先試,探路領跑,在“南翼”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轉型征程正蹄疾。2017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視察指導,在這里提出了“希望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的殷切希望。
作為全省深化轉型綜改的主戰場、主引擎,綜改示范區成立五年來,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探索實施了上百項改革創新,40余項在全省復制推廣,榮獲“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稱號。區內主要經濟指標實現持續快速增長,特別是重大項目招商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把握機遇,其興必至。
城市快速發展,帶來全市人口數量穩步增長,城鎮化率逐年提高。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9.10萬人,比2012年增加113.47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9.23%,比2012年年末提高5.08個百分點。
山海不遠 開放實現共贏
城市提質,開放升級。這十年,太原擴大開放之路走得步履堅定、動力澎湃。尤其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后,太原舉全力打造開放高地,推動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改革,招商引資工作站上新高度。
今年,太原新設立13億元招商引資專項資金,出臺《太原市招商引資若干措施》,形成8個專項政策,重點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商貿流通、會展、文旅、現代農業等產業招商。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誠邀各位走進太原、品讀太原、投資太原。”2022年6月13日至16日,太原市黨政代表團遠赴深圳考察招商,誠摯邀約引發熱烈回應:與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簽約項目32個,總投資達519.8億元。
黃浦江畔、南海之濱、大河上下,期盼合作的太原人一次次走出去,通過產品展示、產業對接、項目洽談、展覽展示等系列活動,充分展現轉型新成果、投資新環境、發展新優勢、開放新形象。
太原發展勢頭強勁,其勢已成。
太原多重機遇疊加,其時已至。
太原奮力破局突圍,其興可待。
這是太原市黨政代表團遠赴深圳考察招商時,市委書記韋韜與企業家們說得最多的三句話?!板\繡太原攜手鵬城”推介會上,太原更向大灣區發出“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未來”的誠摯邀請?!耙蛔旯懦恰梢韽妱乓?、三重戰略機遇、四個獨特優勢、五大產業集群”的錦繡太原,張開臂膀迎接遠方賓朋。
一項項行程落實,一扇扇門扉打開,一份份“成績單”落地,南粵之行,收獲滿懷。除了市級層面的簽約合作外,各縣(市、區)、開發區結合本區域實際,以此次考察招商為契機,開展各具特色的小分隊招商活動。
小店區考察深圳華大基因、深圳永泰數能等科技公司;迎澤區考察對接華潤總部、亞輝龍生物科技等企業;杏花嶺區與多弗國際、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等簽約;尖草坪區與廣東天勁新能源簽下動力電池生產制造基地項目;萬柏林區赴華科智創、優必選科技總部等考察對接;晉源區赴深圳天地通訊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金百澤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洽談……
開放合作的太原,眼界更寬、朋友更多、天地更廣。
要“走出去”,更要“請進來”。這十年,太原成功舉辦了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晉陽湖·集成電路和軟件業峰會等一批大型展會和活動,對外吸引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截至目前,太原已與英國紐卡斯爾市等13個城市建立國際友好城市關系。
做優環境 強化驅動支撐
良好的營商環境,能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能有力推動招商引資和項目發展,可謂是各類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陽光、空氣和水”,是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器,是地區崛起的競爭力、生產力。
十年來,太原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持續創優營商環境的最新部署,堅持“高位推動、重點突破、立體打造”,全方位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水深則魚躍,城興則商雄。在2020年全省域營商環境評價中,太原市7項指標排名全省第一,營商環境建設工作在年度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綜合便利度連續兩年穩居全省首位。
在2020年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對80個城市和18個國家級新區進行的營商環境評價中,太原市“獲得信貸”“勞動力市場監管”兩個指標被列為全國標桿;作為“包容普惠創新”指標進步最快的城市之一,應邀在2021年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上作典型經驗介紹。
2021年,太原榮獲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稱號。
營商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2021年,太原制定實施《太原市優化營商環境2021年行動計劃》(太原優化營商環境50條),同步推進18項指標便利化改革,統籌推動各縣(市、區)、開發區開展區域優化行動,市縣一體、條塊聯動,推動營商環境持續提升。
企業發展,金融先行。2021年7月,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太原金融綜合服務大廳開業,通過集聚資源、集成市場,目前已為數百家企業提供了“一站式”融資閉環服務。
部門聯動,打好優化環境、主體倍增“組合拳”。2022年,市場監管部門圍繞扶持培育市場主體生命力、鞏固行政執法公信力、激發企業自主創新力、提升質量內核競爭力4個方面,制定出臺22條工作措施。
隨后,財稅部門再推利好,實施34項減稅降費政策、支持市場主體發展。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走進企業生產、項目建設一線,調研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強調要深入貫徹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落實惠企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推動市場主體擴量提質,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全市深刻把握“三無”“三可”要求,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全面落實重大項目全代建等落地幫扶政策,推動項目早簽約、早開工、早投產。審批服務管理、公共資源交易、數字政府建設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年產100萬臺整機的長城智能制造基地4個月建成投產;戰略性基礎材料產業園項目從開工建設到投產運行歷時不到3個月;2個多月時間,太忻雙碳科技園展示中心走下圖紙、雄姿初顯……驚喜不斷的建設戰報,一次次刷新了項目推進的太原速度。
非凡十年,太原“進”的力量更加磅礴。
記者:任兵 馮海 岳霞紅 郝曉煒 任曉明 陳辛華 李俊華 郜蓉 何寶國 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