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深入開展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實現政務服務全時在線……今年以來,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和多輪疫情“四重壓力”,市委、市政府精準把脈、科學謀劃,把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穩經濟、保就業、促民生”的重要抓手。
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設市場主體達9.8萬戶。以“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為牽引,一批涉及業態多、惠及面廣、支持力度大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不僅讓市場主體吃下“定心丸”,也讓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獲得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放”讓環境更寬松
位于陽曲縣北部的大盂產業新城,是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太原區)的核心區、起步區。在這里,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個項目落地,跑出了轉型發展加速度。
簡政放權,全力服務太忻、助力太忻成為陽曲全縣發展的共識。圍繞企業開辦、立項、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不動產登記等全過程,一份精心編制的《陽曲縣太忻一體化經濟區企業投資項目辦事指南》應運而生。全縣多個部門通力協作,讓太忻項目審批實現全流程標準化、規范化辦理,切實保障了大盂產業新城17個批次9458.89畝建設項目用地需求。
為給企業發展提供更多便利,我市持續深化“五減”改革。在企業投資、生產經營、創業創新等方面減事項、減時限、減環節、減要件、減證明,同時推動行政職權下放。市級9大類3373項行政職權全部清單化,做到“一單在手、一目了然”。市、縣兩級169項“一件事一次辦”主題套餐服務,讓關聯事項一次打包辦好。實施項目評估審批“一本制”,在節能、環保、水務等領域實行綜合報告、聯合評審。推行市場準入“區域一體化”,企業注冊、市場準入、資格資質、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領域高頻事項,實現太榆、太忻“跨市通辦”……一系列措施為企業松綁,激發出市場主體濃厚的創新創業熱情。
“管”讓秩序更穩定
“其實民營企業不需要特別的政策,就希望無事不擾、有事必到。”我市不少民營企業家認為,優化營商環境最關鍵是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降低市場主體辦事創業的制度性門檻,破除制約競爭的各類障礙和隱性壁壘,減少企業“煩心事”;另一方面,要圍繞市場主體期盼制定政策,營造數智化、資源化、安全化、誠信化的營商環境,讓好政策能落地落實。
簡政不減責,放權不放任。我市積極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用切實的舉措讓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管”出營商環境的公信力。
市場監管部門全面實行“首次不罰、告誡到位、下不為例”,規范行政處罰事項785項,隨機抽查事項25項,制定包容審慎監管免罰清單75項。
稅務系統全面推行“不打擾”柔性執法,杜絕“隨意入戶、隨意約談、隨意檢查”。
檢察院系統運用“訴前聯調+”的辦案模式將涉企糾紛解決在早期、化解在小處。
法院系統化“破產”為“重啟”,解決職工安置與優化資源配置雙管齊下,換回企業持續經營能力。
企業登記機關實施市場主體歇業制度,合理設置休眠條件和程序,承認休眠期間企業合法存續地位,保證企業經營資格和主體資格的連續性。
“服”讓創業更便利
在杏花嶺區,12個街鎮配備“個體智能審批一體機”,一個小小的舉措,讓個體工商戶在家門口快捷辦理營業執照,享受與政務大廳“同質同效”的辦事服務體驗。
想企業所想,迎澤區優化139項“一件事、一次辦”高頻審批服務套餐,全面推廣企業電子營業執照,壓減企業開辦流程,實現“一表申請、零成本、3.5小時辦結”。
陽曲縣在政務服務窗口設立企業開辦專區,企業并聯審批涉及的登記注冊、刻章、發票、社保、醫保等多部門受理窗口整合為一個窗口,營業執照“免費寄遞”……
六城區政務大廳全部設立“同城通辦”窗口,實現同城通辦、同城同質。100多項高頻事項實現“掌上可辦”,“7×24小時自助辦+中午不斷檔+周末不打烊”政務服務,確保市場主體“下班能辦事、天天能辦事”。
為創優市場環境,我市完善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推進審批服務“集成辦”、自助服務“職能辦”、投資項目幫代辦……一系列務實舉措給市場主體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讓信息多跑腿,讓創業更便利,“服”出營商環境的吸引力。
“保”讓后勁更充足
企業有所呼,政府有所應。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穩經濟33條一攬子政策和19條接續政策,省穩經濟46條和27條接續政策,錨定市場主體訴求和關切,推出太原市穩經濟56條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真心實意服務企業和廣大群眾。
36位市領導包聯168個重點工程項目,下沉項目一線,第一時間協調解決問題,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
深度實施“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土地供應全部實行“標準地”出讓,保障落地項目“拿地即開工”。在開發區全面推行“全代建”服務,促進項目快速投產達效。在用能保障、環境容量保障、項目環評手續簡化、排污許可管理上多向發力,解決企業的創業之憂。
新設立13億元招商引資專項資金,拿出真金白銀高質量招商引資;在全省首家設立中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鼓勵銀行加大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流動性信貸支持;安排10億元工業轉型升級、10億元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5億元新動能發展專項資金、20億元科技創新資金,撬動產業發展和創新發展。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書寫著就業、創業、創新的民生答卷。不斷創優的營商環境,持續深化的“放管服”改革,厚植著投資發展“沃土”,讓市場主體“青山常在”,為太原轉型創新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短評
讓市場主體放心放手發展
今年,是國務院召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的第十個年頭。多年來,“放管服”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高頻熱詞,因為它凝聚著群眾的期盼。
優化營商環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腳踏實地、創新實干,找準關鍵重點,逐步突破各項“瓶頸”,為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能放心、敢放手,才能加速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磁場”。
要把市場主體的“關鍵小事”當作政府的“心頭大事”。“放管服”改革越深入,越能體現政策含金量。要在最大程度上利企便民,實現更精準放權、更科學監管、更高效服務,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為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