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腎”生不息
——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太原市中心醫院)腎內科主任許戎

“謝謝許主任的救命之恩,是您給予了我新的生命……”近日,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太原市中心醫院),年逾七旬的張大爺拉著許戎的手,哽咽著說。
張大爺口中的許戎,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臟內科知名專家、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去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與太原市人民政府簽約掛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后,他作為第一批常駐專家來到太原醫院腎內科擔任科主任。期間,許戎憑借著精湛的醫術、豐富的臨床經驗,深厚的理論知識,在太原挽救了一條又一條鮮活地生命,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評。

“做患者的守護人”
自參加工作起,許戎就一直奮戰在腎病治療的第一線,迄今已有20多年的時間,他主要擅長的腎病包括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尿毒癥、腎穿刺活檢,腹透置管以及動靜脈內瘺手術治療等。
學識淵博、淡泊通達,是許戎給人的第一印象,在他潛心于醫治病患、培育后學的同時,他把“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行醫、深思而后為醫”這幾個字刻在心里,把“善待每一位病人”作為工作的出發點,立誓將畢生的精力貢獻給腎臟病事業。
“我拒絕不了病人求助的眼神,遇上疑難雜癥的同時,總會和自己較真兒”,許戎說。
許戎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家住陽泉的張大爺發現尿蛋白較多10余年了,24小時尿蛋白維持在2g多,走訪多個醫院治療都未能好轉。
去年年初,經過多方打聽,聽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許戎大夫醫術精湛,他前往北京碰碰運氣。經過許戎細致的問診、檢查,被確診是腎病綜合征、膜性腎病。
膜性腎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腎小球疾病,在所有慢性腎病中,膜性腎病算是進展相對緩慢的腎病類型,患者得病主要原因是體內循環中存在某些特殊的致病性自身抗體(如抗PLA2R抗體),這些抗體會攻擊自身的腎臟組織。
膜性腎病需要定期復查和長期服藥,在陽泉買不到治療需要的藥品,每個月一次的復查也讓張大爺犯了難,去北京看病一次時間長,經濟方面也難以承受,只能暫時通過網絡與許主任聯系。
今年8月,得知許戎入駐太原醫院后,張大爺便第一時間掛號預約,“許戎主任能來太原出診真是太好了,解決了我們這些慢性疾病患者的大難題。”
審慎對待、細致入微,對于每一位患者,對待每一臺手術,許戎都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他們將性命相托于我,我就得負起責任,做好患者的守護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人才是科室乃至醫院發展的生命線。”許戎表示,“醫治病患,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這對強化醫療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
于是,為了提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腎內科的“戰斗力”,在每周三下午討論病例,每周四下午業務學習時,許戎總會通過騰訊會議的模式,把4個臨床單位的醫務人員召集在一起細心研討,包括急危重癥疑難病例討論、最新臨床指南、前沿學術報告等。
此外,為了擺脫腎病手術受制于外科的局面,他還一對一指導下級醫生初步獨立完成動靜脈內瘺成形術、頸內靜脈半永久管置入術、腹膜透析置管術。他表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手把手的傳授,就是想提高醫務人員專科技能,補齊腎病內科能力不足短板,造福更多的患者。”
學中干、干中學。對于腎內科的工作人員來說,每次業務討論,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出問題的過程。大家感言,許主任授課的過程,是一個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共享、資源共享的過程。“在專業領域深化探索與實踐,對于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優化服務質量,增強團隊凝聚力,更好地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有積極促進作用。”

“臨床思維對醫生來說最寶貴”
談起未來的規劃,許戎目光如炬。他表示,當前除了完善工作制度,最想干的就是培養醫務人員的臨床思維。
“在北大醫院,人才培養制度是‘先轉再留’,在太原是‘先留再轉’,下一步,我得先讓腎內科和血透室的人轉起來,多聽、多看、多學,只有見得多了,學習的量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有好的臨床思維,這樣對于創新性的開展醫療工作有巨大推動作用”,許戎說。
以患為親,以德行醫……時至今日,許戎仍牢記著自己當年在北大醫學部學醫時立下的“我志愿獻身醫學,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的誓言。想必這份初心,在往后的日子后,定會伴隨他左右,貫穿他的整個醫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