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需要注意哪些健康問題?除了盡早防治“三高”、心腦血管病等常見慢病外,一些退行性疾病也應引起大眾的關注和重視。
退行性疾病,即伴隨年齡增長出現身體器官老化可能導致的一系列疾病,如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癥、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其中,帕金森病屬于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種,是由于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變性所導致的,不能有效預防,發病后也無法完全治愈,但可通過服藥、手術、康復治療等醫療手段幫助患者盡可能地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那么,早診治、早干預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有多重要?身體出現哪些早期癥狀可能與帕金森病有關?目前治療帕金森病又有怎樣的治療方法呢?
帕金森病主要分哪幾種?
原發性帕金森病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高發,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一般情況下是腦內分泌多巴胺減少所引起的。而40歲以下人群所罹患的帕金森病被稱為“青少年型帕金森病”,占比為10%—15%,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另外,由于外傷、中毒(如一氧化碳、重金屬、農藥)等原因造成的則屬于繼發性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病程發展緩慢,普遍是從身體一側開始出現癥狀,慢慢發展到另一側,經過十年左右才會出現較為嚴重的中線癥狀(即說話、吞咽、步態等方面的障礙)。需要注意的是,區別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疊加綜合征的病情發展迅猛,一般五年內就會出現平衡、吞咽困難等中線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并發癥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現在不少人會混淆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癥,實際上這兩種雖然都屬于神經退行性疾病,但并不會互相引發,不過也不排除同時罹患兩種疾病的可能性。
對于患者而言,帕金森病主要引起的是運動障礙,而阿爾茨海默癥則主要引起認知障礙,從癥狀上還是比較好區分的。另外,在臨床上有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發病多年后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認知障礙等癥狀,此類情況被稱為“帕金森病癡呆”。
此外,帕金森病亦容易與特發性震顫(也被稱為老年性震顫)混淆。從癥狀上來看,特發性震顫主要表現為手部、頭部及聲音的震顫,而帕金森病則表現為四肢的靜止性震顫,除了震顫還有運動遲緩、僵硬、姿勢障礙等。從遺傳上來看,帕金森病一般不會遺傳,而特發性震顫患者中約70%具有家族病史。
出現哪些癥狀需及時就醫?
那么身體出現哪些“預警信號”可能與帕金森病有關?在早期,如果出現了嗅覺減退、表情減少、運動行走時一側不擺臂等情況,建議及時就醫,這些癥狀可能是由于帕金森病引起的。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動作測試來初步判斷。例如,雙手一齊做捏指動作,讓大拇指與食指或中指不斷觸碰,或雙手輪換做拍腿動作,如果在動作的進行中一側手指或手臂逐漸慢下來、動作開始變得不協調,那么代表著測試者可能是患上了帕金森病。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帕金森病本身不會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但并發癥卻十分危險,如帕金森病引起的吞咽困難導致的窒息、運動障礙所導致摔倒后的骨折等都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因此,早診治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非常重要,越早干預對癥狀的緩解和病情的控制效果越好。
帕金森病可通過哪些手段治療?
不少人會有疑問,帕金森病能通過每年的體檢查出來嗎?有什么好的預防辦法嗎?很可惜沒有,帕金森病是無法在體檢項目中被提早發現的,只能在發病后通過癥狀和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來判斷,也就是說,如果患者在服用針對帕金森病的治療藥物后癥狀明顯改善,那么便可以診斷為帕金森病。
一般情況下,帕金森病患者在發病后的3—5年內可通過服藥有效緩解癥狀、保持病情穩定,患者基本上可以到達與健康人群無異的效果。這個時間被稱為帕金森病的藥物“蜜月期”,其長短根據患者個人的身體狀況和治療手段是否規范而定。而隨著病情的發展,藥效(即每次服藥后的作用時間)會逐漸下降,這時可通過外科手術來實施進一步的治療。
帕金森病的外科手術治療方法中,最常見的是腦深部電刺激術,其又被稱為腦起搏器手術,即通過在腦內特定的神經核團植入兩根電極,通過慢性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這種治療方法屬于微創手術,用于治療帕金森病已有30余年的時間,改善癥狀效果明顯,可覆蓋全病程,只需按照規定時間更換置于前胸部位的電池即可(國產20—25年,進口15年左右)。
在發病后十年左右,患者逐漸出現中線癥狀時起,可在治療方案中進一步加入康復治療的手段,幫助患者更好地說話、吞咽和行走,以盡可能減少癥狀對患者的影響,降低并發癥發生的概率,守護患者的生命健康。
另外,針對帕金森病全病程,建議將心理疏導、營養支持等內容納入到治療方案中,全方位給予患者健康幫助,對于無法完全治愈且病程持續加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來說,提高其生活質量是治療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