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 >> 健康頻道

古代人為了健康都做了哪些努力?

來源:央廣網 2023年05月19日 10:04

  在中國,對于公共衛生的建設與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從“求神問天”逐漸變為科學治理。那么,在歷朝歷代對于“健康”的追求過程中,中華民族究竟經歷了什么?

  送瘟神

  中國有關瘟疫的最早記載,大約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時期。

  《小屯殷虛文字乙編》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與天地溝通的巫師正在占卜,他所問有兩件事,其一是這個瘟疫是否會蔓延開去?其二是商王是否感染瘟疫?可以想見當時的王城里應該發生了大規模的人群感染事件,以至于商王都有了被感染的風險。

  有史料統計,東漢桓帝時期,全國人口5000余萬,至三國末年,全國因瘟疫死亡人口以千萬計。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一場席卷全國的大瘟疫更是造成了十室九空的悲慘局面,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就是巡邏軍營、照顧士兵時染上瘟疫而死的。東漢文學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有五人死在這場瘟疫中。東漢末期百余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疫情最嚴重的時期之一。

  此時,人們面對兇猛的疫情,只能歸咎于上天的懲罰,巫術與神鬼之說是從天子到民間都認可的解釋。“瘟神”“疫鬼”橫行于世,當時最“科學”的戰“疫”方式就是信奉除疫的神祇。

  中醫理論

  在與瘟疫的對抗中,催生了中醫的核心理論。東漢永興二年(154)前后,蟄伏的瘟疫蓄勢待發,河南南陽的張家娘子誕下一名男童,取名仲景。父親張宗漢在朝為官,他本希冀兒子承襲自己的事業,卻沒想到他對醫學情有獨鐘。10歲時,張仲景開始跟隨同郡醫生張伯祖學醫。數十年后,張仲景汲取醫學大成,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其中總結的辨證論治原則,確立了中國中醫診治的靈魂。

  而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僅總結了許多治療傳染病的方劑,還提出用熏藥法進行空氣消毒、向井中投入藥物給水消毒等消毒法。中國古代公共衛生治理初步成型。

  國家介入

  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簡中記錄了這樣一段秦代傳染病的“隔離”制度:一名正在接受刑罰的犯人服刑還沒有結束,卻被發現得了麻風病,當地官員迅速將他轉移到了一個叫“癘所”的地方隔離。這或許是出土文獻中能見到的較早關于官方治理疫情的記載。

  而正史中有關政府官方干預疫情的記錄,則始于西漢。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京畿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疫病隨之而來。漢平帝下詔:“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為置醫藥。”由政府安排專門的房子負責醫治疫病患者,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出現的關于公立臨時疫病隔離醫院的記載。

  至南朝時期,有“六疾觀”“別坊”等隔離機構。唐朝設有“病坊”,宋代設“安樂坊”,通常由中央政府視疫情分撥經費,由地方政府采購藥物,招募僧人照料病患。

  公共衛生起步

  到了晚清,在和西方接觸的過程中,逐漸開啟了近代化的防疫歷程,在防疫體系中,“公共衛生”的概念開始被接受和推廣。

  鴉片戰爭之后,西方醫學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此后在洋務運動中,特別是在北洋海軍的建設中,西醫學堂成為配套設施,這成為中國自主創辦西醫醫院的肇始。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首個中央衛生行政機構——衛生科設立,主管考核醫學堂的設置、醫生的考核,以及檢疫計劃、審定衛生保健章程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衛生科升級為衛生司,隸屬民政部,掌核辦理防疫衛生、檢查醫藥、設置病院等事宜。

  衛生科(司)的設立,標志著全國范圍內制度性衛生行政的起步,衛生行政上升為國家制度。

(責編:范婉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水富县| 贵溪市| 忻州市| 霍州市| 瑞金市| 铜鼓县| 蒙阴县| 贡觉县| 彭州市| 兴和县| 郯城县| 讷河市| 新疆| 岳阳县| 安义县| 鄂伦春自治旗| 汝城县| 新昌县| 张掖市| 瑞安市| 佛山市| 余庆县| 揭西县| 安西县| 灵川县| 商城县| 西充县| 通海县| 沙洋县| 兴安县| 泗阳县| 察哈| 滨海县| 乌鲁木齐县| 广德县| 凤庆县| 全州县| 牟定县| 苗栗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