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寒病熱治”是句老話,意思是寒涼的病夏天治效果好。這一傳統中醫療法已延續上千年,至今非常適用。
脾虛氣弱、關節疼痛、痛經、慢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這些都是寒涼之病,到了夏天會緩解,如果這個時候加強中醫治療,開始用藥,比冬天治療效果會好很多,不只見效快,還有可能根治。
李婷醫生說,在三伏天,寒型的病配合針灸、艾灸、湯藥等治療辦法,可起到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的作用。對癥治療,事半功倍。
脾虛者:遠寒涼健脾行氣
出診現場:李女士,50來歲,消化不良,拉肚子,大便不成形好久了。擔心疾病,想用中藥調理。
李婷:李女士拉肚子應是脾虛所致。脾虛百病生。便溏、胃口不佳、胃脘脹痛、精神不振、嗜睡、舌兩邊可見齒痕等均是常見的脾虛癥狀。從中醫理論上看,“脾乃后天之本”,擔當著消化代謝、運化水濕的功能。許多疾病都是建立在脾虛的基礎上的,如果不管它,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就會降低,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所以應及時調治。
一個人是否脾虛,可以從外貌看出來。1.看身材。由于身體的代謝和運化水濕出現了問題,容易水腫,產生虛胖,肌肉松松垮垮。2.看臉色。氣色不好,皮膚暗黃。臉上容易長斑起痘,有黑眼圈,有的甚至連頭發都比較干枯毛燥、發黃。3.看口氣。脾虛的人消化能力差,食物殘渣滯留在胃里腐化的時候,產生的異味會從口中發出,口氣比較重,還會出現口干、口臭的情況。
三伏天是中醫調理脾虛的最好時機,可通過刺絡拔罐、艾灸、針刺、湯藥內服等方法進行調理,同時建議少吃寒涼食物。
關節炎患者:重調理驅除邪氣
門診現場:王先生,快遞員,前來就診,稱膝蓋關節疼痛。疼痛發作起來,劇烈難忍。
李婷:關節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被稱為“世界頭號致殘殺手”,它能引起疼痛、炎癥、屈伸不力、臥床不起,甚至殘疾。
關節炎是風濕性的。這是由于邪氣跑到關節縫里去了。這些邪氣是什么?是風、濕、寒(熱)、瘀血。
如果是個體內濕氣重的人,又居住在潮濕環境里,濕氣就會在關節縫里越積越多。如果是個腿腳冰冷的人,又不懂得保暖,寒氣也會進入到關節縫里。如果是個吃了過多陰寒食物的人,這些風寒濕“垃圾”會在血液里沉淀下來,而關節縫里最容易藏這些“垃圾”。
王先生經常騎摩托車,冬天的風呼呼地吹到膝蓋上,風就進入到關節縫里了。到了夏天,覺得天熱了,也不戴護膝,冷風同樣容易進入關節縫里。邪氣侵擾進關節縫里,血液經過關節時不流動,就會形成瘀血。血液流不動的地方,邪氣就會跑出來搗亂,邪氣跑到哪里,哪里就會疼痛。當瘀血壓迫關節時,還會造成關節變形。許多老年人、騎電動車的人關節多有不舒服。
簡單地用止痛消炎藥或是風濕膏藥外敷,可以緩解癥狀,但解決不了關鍵問題。用不了幾天,邪氣又會卷土重來。關節炎是日積月累造成的,治療想去根,就需要堅持調理。因為年齡越大,病程越久,調養越難。
所以,治療趁早趁時最好。醫生會根據病情,用貼敷、熱藥等,通過內服外用進行調理。
痛經:借陽盈改善寒凝
門診現場:小陳姑娘痛經,嚴重時蜷縮在床,痛不欲生。
李婷:痛經就是宮寒。小陳手腳經常性冰涼,月經一來,則痛到要命。這是身體寒瘀、氣血不通的表現。雖然夏天會有一點好轉,但并不意味著病癥的減輕,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三伏天,寒病熱治,積極治療,病情有望得到極大改善。
女性月經從十幾歲到四五十歲,幾乎伴隨半輩子。有些人總以為痛經忍一忍就過去了,其實,這很不明智。要知道,在痛經背后,還有更多疾病可能侵害到女性健康。如果痛經不及時治療,讓其得到有效好轉,有可能最終給身體造成更大傷害。有位女士有多年痛經史,平時就靠喝熱水吃止痛藥硬扛,因多年不懷孕,檢查發現患有子宮肌腺癥,最后只得切除子宮來根治。
治療這種痛經的方案,通常采用穴位貼敷和藥物治療,當子宮內的瘀血被疏通,情況就會好起來。我們這里有復診的痛經患者,現在不少已明顯緩解或是好轉。
總之,不論是養脾胃還是治療關節炎、痛經等寒癥,一定要堅持。畢竟這些病不是一兩天得的,想治好也不是一兩天的事,貴在堅持。當然,若想分清病癥是否可以夏治,一定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用藥用灸,不要盲目地治療。
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寒病熱治的好時機,請患者一定把握這個時機。(記者 張國英 出診專家 李婷,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