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學習研究和實地考察,對以創新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感觸最深。合肥通過‘創新鏈+產業鏈’,產業‘無中生有’‘小題大做’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市委工信工委書記王國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近期,我市黨政代表團赴合肥、西安開展學習考察,切身感受和學習到了兄弟城市在轉型發展、科技創新、招商引資、營商環境等方面的鮮活實踐和成功經驗,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我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工業經濟長期在穩住全市經濟“基本盤”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作為工信部門負責人,王國棟在學習考察過程中極為關注當地工業經濟發展情況。
王國棟給記者分析說,作為唯一的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創新驅動是合肥發展工業的基礎邏輯。擁有安徽創新館等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位列國家四大綜合性科學中心等固然很牛,但最重要的是合肥能“借雞生蛋”,把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變成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他舉例說,智能語音產業,科大訊飛占據中文語音合成技術市場70%以上的份額。以此為依托,當地產業鏈企業超過千家,產值超過千億元,建成了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自去年7月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以來,全市工業戰線緊緊圍繞“百千萬億”目標和“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承載地”戰略部署,以制造業振興為主攻方向,強基礎,穩增長,抓項目,促轉型,堅定信心,負重奮進,工業經濟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
從全市工業經濟發展態勢來看,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是我市工業的短板弱項,也是下一步的提升空間。省里將這項工作與產業鏈、專業鎮、資源優勢轉換并列為工業的“四個抓手”,提出學習外地經驗、加快破題。從合肥做法看,他們堅持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原則,實行“研究院+運營公司+基金”、多元化投入團隊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等模式,建立以成果轉化為主導,兼具科技研發、創新創業等多種功能的新型研發機構,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加速走向應用場。
“藍佛安書記在學習考察小結會上提出要借鑒他山之石,做好成果轉化運用的‘后半篇文章’。”王國棟表示:“我們將深入貫徹省委、市委全會精神,對重點產業鏈對應的技術鏈、項目鏈和上下游市場逐條研究分析,進一步找準細分市場和突破方向,推動創新成果高水平轉化,賦能國家先進制造業重要承載地建設。”
在我市召開的赴合肥西安學習考察總結務虛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韋韜強調,“走出去”只是第一步,關鍵要學以致用、推動發展,切實把學習考察成果轉化為進一步加快率先轉型發展的實際行動和具體成效。王國棟提出了下一步的思路設想:
一是打造創新飛地。探索建立“研發在飛地、產業在本地”的運行模式,創新資源“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支持企業到上海、江蘇、安徽等創新資源集聚的地區建立高層次研發中心或實驗室,利用外地高水平人才團隊的創新能力,增強本地產業發展的高新技術供給。
二是開展技術招商。對具有較強延鏈補鏈強鏈作用、能夠快速提升產業素質的技術項目,借助專家智庫、專業機構等“外腦”力量進行論證,引導各類產業基金快速投入,爭取短時間內落地轉化,搶占產業先發優勢。
三是推動研發轉化。借鑒“協同創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橫向整合創新資源和企業需求,建立從研發到產業化一條龍的新型研發機構。通過產學研聯合打造成果轉化平臺,搭建科學研究—概念驗證—技術熟化—成果轉化的橋梁,快速形成產業效益。
四是促進產業轉移。利用資源轉換優勢,依托產業鏈和特色專業鎮平臺,學習“以投帶引”經驗,有效承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溢出效應,建設重大技術產業化承接基地,促進項目鏈、資金鏈、人才鏈多鏈耦合,開拓“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生態—產業集群”的發展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