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出2萬元要不回來,就因為這事兒,老李吃不香睡不好。懷著滿腹惆悵,他來到位于尖草坪區古城街道濱河果嶺小區的“芳鄰工作室”,不僅在情緒上得到寬慰,還弄明白了如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咱不太懂法,以前遇到難事兒總是自己受著。最近,居民都說小區來了位法律專家。原本就是試一試,沒想到真靠譜,實打實地幫我。”走出“芳鄰工作室”,老李原本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
“芳鄰工作室”是古城街道創新“黨建+”打造的精細化、精準化為民服務新平臺,目的就是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社區。別看工作室成立不久,接待的來訪群眾已達百余人次。通過居民口口相傳,慕名來到“芳鄰工作室”的居民越來越多。
居民小事支部大事
說起工作室創建的初衷,古城街道黨工委書記張麗麗說:“群眾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矛盾糾紛看似小事,但如果不從源頭上化解,很可能會演化發酵,讓小問題變成大沖突,甚至升級為治安、刑事案件。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營造和諧美好的鄰里氛圍十分必要,關系到基層治理和群眾滿意度。”
“芳鄰”二字出自古詩,是對友好鄰居的美稱。古城街道以“幸福果嶺,暖心芳鄰”為出發點,打造了“芳鄰工作室”“芳鄰調解室”“芳鄰議事廳”。
“民生事,吾大事”,這樣的社區治理理念體現在打造“芳鄰”品牌的各個環節。“芳鄰工作室”主要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答疑解惑,以及困難群眾維權、矛盾糾紛化解、法律服務指引。“芳鄰議事廳”為居民提供“自家事商量辦”的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芳鄰調解室”出具的調解文書經法院確認后,與民事判決書有同等效力,可申請法院予以執行。這樣一來,居民的民事訴求無需經過法院起訴、判決流程就能解決,達到省時、省力、省錢的效果。
“芳鄰工作室”調解的居民矛盾主要涉及民間借貸、婚姻矛盾、鄰里糾紛,還有居民與物業之間的矛盾等。除聘請法律專業人士外,古城街道通過黨建引領和黨員帶動,組織了社區調解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組建起一支由21人構成的“法治衛士隊伍”,把解決居民身邊的小事作為黨員的大事來辦。
立足小區服務社區
說起“芳鄰工作室”,首先要提的便是法律專家李月芳。她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市級榮譽,從尖草坪區人民法院退休后一直沒閑著,憑借多年積累的審判工作經驗和專業法律知識,服務、幫助有需求的居民。
與通常意義上的法官工作室不同,“芳鄰工作室”不僅向居民提供免費法律咨詢,還通過聊天為居民化解心結。“我們常和居民說,有啥煩心事、揪心事就來工作室。”李月芳說,化解了心結就消除了矛盾糾紛萌芽的土壤,這也是她服務社區的初衷。
不久前,李月芳和社區工作人員來到翠馨苑小區居民趙師傅家中做回訪。去年,在路邊看下棋的趙師傅被一輛轎車壓到了腳,導致粉碎性骨折。由于賠償問題,前一段時間他來到“芳鄰工作室”尋求幫助。李月芳說:“趙師傅走路不便,我們提供上門服務,同時為他申請了法律援助。”
還有一位家住三千渡小區的居民,由于老人贍養問題與哥哥產生矛盾,李月芳用實際經手的案例開導她。這位居民逐漸感覺到哥哥的不易之處,心結也慢慢解開……
在“芳鄰工作室”,一本厚厚的“服務接待登記表”詳細記錄了100多位居民的來訪事由,每件事由都形成了閉環,服務結果經過居民簽字確認,確保每一件事都有始有終。
現在,不僅是濱河果嶺小區,來“芳鄰工作室”的其他小區居民也越來越多,大家愿意在濱河果嶺小區黨群服務站坐坐,更愿意和李月芳聊聊。
黨建引領法治護航
“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在濱河果嶺小區,無論是黨群服務站,還是入戶電梯間、樓道間,只要是居民多的地方,總能看到這句話。
古城街道在建好建強小區黨支部方面持續用力,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法治護航”,通過創建“芳鄰工作室”,努力讓法治理念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治理下了真功夫,效果一定會逐步顯現。
因為一句話,翠馨苑小區居民老張被氣得夠嗆。原來,他的朋友不但借錢不還,還撂下狠話。老張本打算找朋友“算賬”,在“芳鄰工作室”,李月芳將他勸了下來……
由于房頂漏水,居民和物業起了糾紛,“芳鄰工作室”從中協調,最終雙方互致歉意;由于房屋面積問題引發矛盾糾紛,居民與開發商多次協商無果,在“芳鄰工作室”的幫助下,業主拿起法律武器……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按照預防為主、教育疏導、依法處理、防止激化的原則,“芳鄰工作室”針對婚姻矛盾、鄰里糾紛等開展民事調解60余場次,“讓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有了實實在在的注腳。
“我們將把‘芳鄰工作室’推廣至全街,努力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張麗麗說,古城街道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創新“黨建+”方式方法,讓基層黨支部更有活力,讓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更有動力,精細、精準服務居民,讓群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黨就在我們身邊”。
短評
強化黨建引領
提升治理溫度
在黨建引領下,基層工作不僅要注重服務好群眾,還要在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穩定方面下功夫,這對于提升治理精細化水平、提升社區群眾和諧幸福感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古城街道從居民實際需求出發創建“芳鄰工作室”,賦予小區黨群工作站新的功能和內涵,在提升社區治理水平與服務群眾能力方面找到了很好的契合點。
實踐證明,小區黨建越有深度,基層治理越有溫度。群眾的口口相傳既是對“芳鄰工作室”的認同和肯定,同時也是對基層黨組織積極滿足群眾需求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