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這條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的起源。
蘭州,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
因河而生,因河而興,
因河而盛,因河而美。
這座城市與黃河相互依戀,
在日復一日的傾心眷顧中
誕生出無數動人的蘭州故事,
長期以來與黃河的共生共存,
也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文化。

今天,沿著黃河兩岸,一條百里黃河風情線打通了蘭州的黃河記憶,這是新時代的蘭州兼容并蓄的見證,也代表了擦亮“黃河之濱也很美”金字招牌的決心。走在黃河邊,南來北往的人們坐在茶攤,人手一個“三炮臺”愜意地“刮著碗子”時,仿佛兩千多年前張騫出西域的身影就在眼前,耳邊也恍惚飄來了“茶馬互市”商埠重鎮的悠悠駝鈴聲。
到了夜晚,靜謐中只有一條大河的水流淌得生生不息。

1986年春夏之際,在北依黃河、南鄰小西湖公園的地方,著名雕塑家何鄂創作完成了大型雕塑《黃河母親》。雕塑中的母親,秀發披肩,身姿優美,仰臥在滾滾的波濤之上,她以生動的寓意象征著黃河作為華夏文明孕育者的母親形象。雕塑中的孩子幸福地依偎在母親的懷中,頑皮中蘊藏著機靈,代表著萬萬千千的炎黃華夏子孫,在黃河的養育下茁壯成長,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
如今,“黃河母親”早已成為蘭州的城市地標,向往來的人們展示著母親河的寬厚與博大,以及黃河母性的恬靜與柔美。

中山橋
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橋”美譽的中山橋歷經百年滄桑,暢通黃河兩岸。從橋南到橋北,從南岸到北岸,從早晨到晚上,游人如潮,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男女老少,川流不息。徜徉橋上,拍照留影,駐足觀賞,南腔北調,贊不絕口,呈現出特有的中山橋景象,成為來蘭游客必先打卡游覽的景點。

元通大橋
橋因河而建,河因橋而美,橋與河相交,使文化更為親近相融。以中山橋為開端,蘭州人民在黃河上建起了形狀各異、功能完備的多座大橋,使南北通行更為便利,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文化旅游的興盛。
水車作為蘭州的標志性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工藝。蘭州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

如今,在蘭州水車博覽園,大家漫步在園內,水車車軸吱吱作響,水筒嘩嘩傾注,水車轉動激起的水珠像細雨一般飄灑于河岸,緩緩轉動的水車聲與黃河水流聲交相鳴奏,詩意而浪漫。而蘭州的水車制造工藝,也早已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這讓古老的蘭州水車再一次煥發了生機。
每年旅游旺季,游客來蘭州,大都會乘著羊皮筏子漂流黃河,感受與母親河的“零距離”接觸。相對于現代快艇、水上巴士,古老的羊皮筏子因其獨特的人文印記更加受到游客青睞,儼然成為蘭州旅游的“爆款”。隨著黃河浪濤的起伏,羊皮筏子顛簸前行,給乘坐者帶來了十分刺激的體驗。

羊皮筏子舊稱“革船”,是黃河特有的風景和古老的運輸工具。蘭州羊皮筏子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河道上的短途運輸工具,除了擺運渡河商旅和兩岸百姓外,還用于商貿販運。現在,黃河蘭州段上常見的是以13只羊皮胎扎成,可坐五六人的小筏,供游人體驗黃河漂流。操控皮筏需要高超的技藝,一定要膽大心細。上筏時要輕,如同上電梯。
蘭州還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這為蘭州的文化交流和發展帶來了影響。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蘭州地區的文化也受到了絲綢之路沿線文化的影響。在蘭州的傳統藝術和手工藝品中,可以看到絲綢之路文化的元素和痕跡。

此外,蘭州的民俗文化也是蘭州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傳統節日、民間藝術表演和民俗習慣都體現了蘭州人民對黃河的崇敬和依賴,是蘭州黃河文化的重要方面。
總的來說,蘭州黃河文化是蘭州地區獨特的文化景觀,融合了黃河文化、絲綢之路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展示了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地方特色。這是蘭州人民與黃河共同演繹的文化傳承,也是人們了解和感受蘭州地區的重要窗口。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