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萬計的街道、社區里,每天都在上演著形形色色的故事。這些事情,說小,小到讓人覺得雞毛蒜皮、微不足道;說大,也不過是關系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不過,一件件都考驗著街道、社區黨員干部的智慧。來聽聽他們“立足崗位做貢獻”的故事。
“物業收了物業費,但是我們的衛生卻跟不上”“物業收取的費用是否公開,知道花在哪里大家才愿意交物業費”……在清徐縣東湖街道貫中社區學府苑小區院內,這樣的場景每月就會有一次。
貫中社區聚焦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以社區樓棟為單位,探索城市社區議事協商“圍樓夜話”模式,搭建議事協商微載體。社區黨總支書記、網格員、小區黨支部書記及物管會成員組成工作組,用居民晚飯后的空閑時間,坐在馬扎上,圍繞大事小情、矛盾糾紛等,你一言我一語,問“急難愁盼”之需,聽“針頭線腦”之事,讓“小區事”成“自家事”,把“我覺得”變“我參與”,變“管不了”為“我來管”。
康樂社區清華嘉園小區都是6層居民樓,沒有配電梯,居民深受“爬樓之苦”。隨著我市相關文件的出臺,安裝電梯成了居民翹首以盼的大事。社區黨總支書記“聞聲而動”,遵循“業主自愿、政府引導、規范實施、保障安全”的原則,將加裝電梯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推進。工作人員聯合小區黨支部、物管會、居民代表,入戶走訪,征集意見,多次現場察看小區環境,反復確認是否具備加裝電梯條件,特別是關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如:是否遮光、是否有噪音、費用如何分解等。收集意見后,又與電梯公司溝通,最終決定社區、居民代表、施工單位三方開設共管帳戶,按合同約定付款,保障了政府補助款項和居民分攤資金的安全,還有效監督了施工單位的工程質量。
商貿城商業綜合體位于白衣庵社區核心地段,7棟樓的居民和商戶用門前的公共空間搭建了85間違章建筑,隱藏著巨大的消防和治安隱患。白衣庵社區“兩委”干部多次召開分析研判會,堅持“一桿尺子量到底”“先宣傳、后勸導”,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一對一入戶講解拆違工作,動員黨員中心戶帶頭拆除違章建筑。最終,從占用“消防通道”的兩處違建入手,采取“自拆+助拆”模式,打通了繁華商業區的“生命通道”,也拆除了老百姓的“心墻”!居民從消極抵觸到主動配合,在社區黨總支與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伸舌頭”、私搭亂建等建筑全部拆除。居民真切感受到環境變好了、交通順暢了、城市變美了。
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社區黨員干部的日常小故事里,藏著一個縣區的民生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