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對寒冷天氣比較“敏感”,身體失溫的脆弱人群又有哪些,如何做好健康防護……針對大眾關心的問題,我們請專家進行解答。
寒冷天氣或氣溫驟降期間,哪些人群更需要特殊關注?
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冠心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等慢病患者以及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或活動的人群,容易受到寒冷天氣影響,需要特殊關注。
為什么寒冷天氣或氣溫驟降對老年人影響更大一些?
老年人較年輕人更怕冷,主要由于老年人體力漸衰和活動能力減弱,代謝功能降低,產熱相對減少,體溫調節功能差,以致在低溫環境或接觸寒冷后,很容易發生寒顫,出現身體失溫,因此在寒冷的季節,特別要警惕老年人身體失溫的發生。
寒冷天氣或氣溫驟降的敏感性疾病有哪些?
(1)心腦血管疾病
低溫刺激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因此環境溫度的驟變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導致高血壓患者血壓急劇上升而發生腦卒中;也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而導致心肌梗死。
(2)呼吸系統疾病
冷空氣可使鼻咽部的局部黏膜變得干燥,以致發生細小破裂,病毒、細菌容易乘虛而入,造成呼吸道疾病高發。氣溫驟降可以誘發哮喘等疾病的加重。
(3)其他疾病
長時間在寒冷地帶工作、生活或氣溫驟降期間長時間在室外工作和活動的人群,容易引起凍傷、使腰腿痛和風濕性疾病病情加重;氣溫驟降對孕婦和胎兒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身體失溫的脆弱人群有哪些?
01
沒有充足食物、衣物或取暖設備的老人。
02
睡在室內低溫環境下的嬰兒。
03
長時間停留室外的人群——如流浪者、徒步旅行者等。
04
飲酒后的人。
身體失溫發生時,會出現哪些癥狀?如何防護?
成人
寒戰,虛脫;記憶喪失,言語不清;睡意。
嬰幼兒
皮膚鮮紅色、發冷。
如果發現存在這些信號中的任何一個,請及時測體溫,若體溫低于35℃,立即就醫。若不能馬上獲得醫療救治,請按以下方法升高體溫:使其進入溫暖的房間或住所;及時脫掉潮濕的衣服;采取相關措施溫暖身體的核心區域——胸部、頸部、頭部和腹股溝;服用熱飲料幫助提高體溫,但不能服用含酒精的飲料,同時也不要給意識不清的人服用。情況緩解后,需盡快就醫。
防護措施
問:不同地區的居民如何應對寒冷天氣和氣溫驟降?
答:南方地區居民由于沒有室內供暖設施,防寒意識相對較差,容易出現凍傷,甚至凍死事件,應關注天氣預報,及時購置衣物及保暖用品用具,相關機構也應宣傳健康防護知識。
北方地區居民雖然有室內供暖設施,但寒潮來臨氣溫驟降時應進一步加強保暖防護,同時預防一氧化碳中毒。
極寒地區居民關注天氣預報,注意室內和自身保暖,預防一氧化碳中毒,提前儲備足夠的保暖物品和食物,盡量不要外出。

問:脆弱人群對寒冷天氣風險感知能力差,如何應對?
答:寒冷天氣(寒潮)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尤其對于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脆弱人群。但這些脆弱人群對于寒潮風險的認識可能并不高,自身防護意識不強,在寒潮來臨前或寒潮期間,應加強對脆弱人群寒潮風險的科普宣傳,提高脆弱人群自我防護意識。例如關注寒潮來臨前的預警,注意根據溫度變化,加強室內和自身保暖等。
問:寒冷天氣下出現身體不適時怎么辦?
答:寒潮期間居民出現身體不適,尤其是一些脆弱人群,如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以及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患者身體出現不適,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問:寒潮天氣或氣溫驟降時有哪些防護措施?
答:
(1)當氣溫發生驟降時,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要注意手、臉的保暖。
(2)關好門窗,固緊室外搭建物。
(3)外出當心路滑跌倒。
(4)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應注意保暖,加強營養,適度鍛煉,減少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
(6)采用煤爐取暖的家庭要提防一氧化碳中毒。
(7)大風天氣,外出注意高空墜物。
(8)關注天氣預報,關注相關部門發布的寒潮消息或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