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大風,氣溫驟降。但清徐縣王答鄉北錄樹村卻是一派繁忙景象,村北的農業產業集聚區、村南的工業區、康養小鎮項目現場都是紅紅火火……北錄樹村距省城太原30公里,毗鄰省綜改區,區位優越。近年來,村“兩委”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盤活閑置資產,探索多元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
發力特色農業,鼓勵規模種植
北錄樹村有1200畝耕地,過去多由農民分散經營,不成規模,收入微薄。改變,是近幾年的事。
“為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村集體鼓勵村民承包土地發展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剛介紹,目前培育出了華海農場、月貴農場等4家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
2023年,北錄樹村又新建了2個特色農業項目,分別是2000平方米的葡萄冷庫和230畝的貝貝南瓜種植示范基地,以打通種植、儲存和銷售的農業閉環。村子北部的農業產業集聚區已初步形成,有111個春秋大棚、10個天橋大棚、12個溫室大棚和一個占地100畝的家庭農場,種植蘆筍、枸杞、葡萄等作物,年產值達到260萬元。
規模化、產業化、園區化、集成化是北錄樹村特色農業的發展方向。“粗放經營種植的蔬菜水果已經成了大路貨。”王建剛考察了一些知名設施農業生產基地后分析道,“我們不能一直干種菜、賣菜這樣簡單的生意,必須要轉型。”向啥方向轉?他說了四個字:高效、綠色。
鄉村的農產品要闖出市場,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是大勢所趨。北錄樹村在科技興農、品質優先、品種優良理念下,積極推動優化種植結構,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種植業。現在,藍寶石葡萄、蘆筍和貝貝南瓜成為特色種植品種。
舊廠產業轉型,農民“搭車”增收
北錄樹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組數據頗為亮眼:2021年收入389.64萬元,2022年收入418.55萬元,2023年收入突破500萬元。
干了近十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看著村子慢慢變化,王建剛說他心里有一堆壇壇罐罐。現在是蜜罐子,集體企業走上了轉型發展的路子,村里閑置資源也已盤活,村民口袋鼓了起來,村子也越來越美。可之前是苦罐子,盡管賣暖氣片帶來了可觀收入,但村里到處煤粉飛揚,卡車聲隆隆,村民對環境叫苦不迭。
上世紀80年代,北錄樹村就成立了北錄樹鑄造工業公司,有暖氣片廠、砂輪廠等12家工廠。一如改革開放之初的眾多鄉鎮企業,北錄樹村企業憑借礦產資源借勢發展。雖然北錄樹村因工而興,可村集體的賬面上多了一筆環境欠賬。
近年來,村集體關停了污染環境的企業,探索產業綠色化轉型。“得讓山川大地喘口氣。”王建剛說這是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舊廠房成了閑置資源,北錄樹村提出要“騰籠換鳥”。村“兩委”借原廠廠房招商引資,通過承包、出租、入股等多種方式引入了山西華晉骨科醫院、山西華晉汽車檢測站和晉陽技工學校。
如今,北錄樹村積極推進村企合作,玉龍物流和富民物流倉庫建成,共計2.2萬平方米,與中國郵政速遞物流竹葉青庫房、琦鋒物流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村企融合進一步帶動了村內就業及周邊住宿、餐飲、康養等配套產業發展,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超200萬元。“我們要主動服務企業,讓企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王建剛說。
2023年,北錄樹村又引進了新景泰木業有限公司和山西朗芝鋁業有限公司,預計2024年初實現運營,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66萬元的收入。
建設康養小鎮,培育生態旅游
家家掛燈籠,戶戶忙灑掃,北錄樹村里年味足。董玉娟是地地道道的本村人,之前卻從未正兒八經干過農活,一直在外工作,年底攜家人從城里趕回來過春節。說起村子的變化,她來了談興:“這些年,村子下大力氣整治環境。道路干凈平整,路燈精美明亮,廣場便民實用,生活條件和市里差不太多。”行至村住宅小區,她指著兩個方向,“那兩套,都是我的房子。最近聽說村里要推進鄉村旅游,總感覺這房子要升值。”她笑著打趣著。
近年來,北錄樹村積極提升村容村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基礎設施完備后公共服務也惠及全體村民,獲得了山西省生態文明村、山西省美麗宜居創建示范村和太原市文明村等多項榮譽。
環境好了,人氣旺了,北錄樹村乘勢而上發展商業、旅游業。“村民想富的勁頭一直很足,我得帶領他們找準路子。”王建剛表示,“搭好臺子、建好場子”才能“賺到票子”。村“兩委”以清徐縣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為契機,積極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的發展方式,規劃建設集健康療養、生態旅游、文化休閑、體育運動等多種業態為一體的康養小鎮。
在村委會工作的董雅貴向記者介紹起“楓林小鎮”文旅項目。“文旅融合,綠色發展,這個路子肯定要繼續走,將來整個北錄樹村都會變成一個大景區。”他說村里已經明確了接下來的發展思路,依托本村優越的地理位置,融合特色農產品采摘和文化體驗項目,建設露營基地和垂釣場所,打造“小游園”特色鄉村。
如何發展鄉村旅游?王建剛有自己的想法,要緊扣“鄉村”二字,打好鄉村“特色牌”。依托本村特色資源,開發鄉宿、鄉游、鄉娛等特色體驗項目,發掘特色鄉村休閑旅游項目,防止“千村一面”的鄉旅規劃。
“我們不是只會賣菜、賣水果,更能賣風景、賣文化。”王建剛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