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
雪意融融,卻擋不住我市創新活力盡情奔涌。瞄定“六地”發展定位,開年來,全市各部門以奔跑開局,2月20日,新春開工第三天,市科學技術局便發布了“征集令”,面向市域內九條重點產業鏈上的鏈主、鏈核和鏈上企業,為他們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必要助力。“征集令”一出,不啻為這些企業的發展突破注入一針“強心劑”。
創新領跑 激活高質量發展“源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也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晉創谷·太原”這塊“創新高地”正在崛起,運營兩個多月,已吸引來自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太原科技大學5所高校院所的68個科研團隊入駐發展。
新春伊始,在“晉創谷·太原”的山西中北測控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科研人員正在調試一款升空圖像測量裝置,未來這款企業完成自主研發的設備將搭載在衛星上進入太空獲取周邊環境圖像,并將信息進行傳輸處理,為我國的地外探測、航天發展提供助力。
企業研發主管亓岳巖介紹說:“以前該裝置技術一直掌握在國外企業手里,現在我們已經實現技術突破,完全國產,破解了‘卡脖子’難題,為國家的航天發展提供了太原解決方案。”作為“晉創谷·太原”首家注冊、首批入駐的前沿科技初創企業,之所以選擇入駐,正是看中了這里優厚的政策幫扶力度。
緊隨其后,中北大學教師鮑愛達的科研團隊也入駐“晉創谷·太原”。在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一對一”幫助下,不到半天便完成了公司的注冊流程。“這種保姆式、店小二式的服務,給我們科研工作者解決了很多經營上的困難。”鮑愛達介紹,在這里,企業還能形成集聚效應,在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共享中形成生態鏈,互補契合、增大產出。
作為全省晉創谷首家示范項目,“晉創谷·太原”領跑全省,聚焦先進制造、能源與新能源、半導體材料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未來將建設一批創新聯合體,打造成我省創新企業“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四鏈融合“助推器”。
除了“晉創谷·太原”的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我市圍繞服務和融入國家科技重大戰略,還將培育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專項資金支持9個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推進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山西)、第一實驗室建設;培育建設省級創新平臺,獲批建設22個省重點實驗室、21個省技術創新中心;依托科技型企業與高校共建141個科研平臺延伸基地,培育數量排名全省第一,形成了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平臺體系。
揭榜掛帥 探索攻關“新路徑”
2月20日,市科技局發出《關于征集太原市重點產業鏈重大技術需求和重大科技成果的通知》,面向市域內9條重點產業鏈的鏈主、鏈核和鏈上企業,征集重大技術需求和重大科技成果,針對企業的迫切需求,開展更加精準的服務。
去年以來,我市啟動了“雙百攻關行動”,組織管理部門、技術專家、服務機構深入企業,現場開展科技咨詢、技術診斷等“一對一”精準服務,針對重點產業發展“卡脖子”的前沿技術、核心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關鍵工藝和方法等,采取“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發布56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清華大學、白俄羅斯國立信息與無線電大學等國內外高校院所、醫院和企業的111個(次)科研人才團隊領銜揭榜攻關,為全市重點企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企業出題,政府立題,撬動全社會資源進一步向創新集聚,集中力量科研攻關,協同破題……近兩年,“雙百攻關行動”的有序開展,我市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政企校協同”的聯合攻堅機制,成為我市服務企業、推動創新的重要模式。
“依托‘揭榜掛帥’項目,科研團隊研制出了自動平行縫焊機,可以完成器件氣密性封裝,保護芯片延長使用壽命,創造了1000余萬元的產值,并在華為公司推廣應用。”中國電科二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作為我省首批“鏈主”企業,他們一直聚焦第三代半導體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應用方向,連續兩年參加我市“揭榜掛帥”項目。首批“揭榜掛帥”項目的牽頭揭榜單位復旦大學基于項目技術已申請相關專利。
實踐證明,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上“張榜”,尋找有能力者“掛帥”,可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和擴大范圍擇優的雙重優越性,大大激發了科技創新活力。
“智”造賦能 提升科技“硬核力”
硬核科技護航我市企業實現“智”變。
檢查設備,工作人員就位,自主導航、位姿矯正、一鍵啟動……這是如今智能化煤礦掘進工作面的情形,不僅告別了過去的肩挑手抬、人海戰術,實現掘進、支護、運輸平行作業,還一舉創下煤巷掘進月進尺3088米的世界紀錄。
其中的關鍵設備就是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煤海蛟龍”。經過不斷迭代,如今的“煤海蛟龍”搭載了利用5G、大數據、UWB(超寬帶)、云技術等開發出的“智能大腦”,使煤礦采掘這一傳統行業日益變得安全高效、綠色智能。
同樣,在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馬蘭礦,一個個“智能夢想”正加快實現,智能礦山的圖景逐漸清晰。“數據是人工智能之基,我們在馬蘭礦建立了數據中心和模塊化機房。”華為礦山軍團山西負責人郭巍解釋,數據中心平臺運用最主流的云計算技術,將服務器整合成一個云矩陣,算力使用效率是原來的2倍,可充分滿足智慧礦井監測監控、智能化采、掘、生產輔助等業務系統資源需求。華為礦山軍團全球總部項目落址晉陽湖南岸,也是我市積極推動煤炭產業數字化、實現綠色轉型發展的標志性舉措。
數智賦能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成為能源領域的核心路徑。我市“新能源基建”勢頭正旺,建成超級充電站,打造山西省充(換)電基礎設施監管服務平臺,能全面開放接入社會充電設施數據。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已累計建成各類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4萬余個,在總體規模、公共充電樁密度、覆蓋率等方面,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
“十四五”以來,我市聚焦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全力建設山西電機公司智慧工廠一期、太原工具廠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太原鍋爐集團靈活性低碳發電技術開發等轉型項目,企業生產效率和數智化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
用心留人 凝聚人才“驅動力”
近年來,我市優化頂層謀劃,放大人才工作格局,建強平臺載體,廣泛集聚優秀人才,真心實意留住人才,為太原加快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我市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調度38家成員單位,邀請60名專家學者擔任市委智庫專家,形成科學高效的人才工作決策機制。緊扣全市“六地”發展定位、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等重大部署,確定發展共謀、政策共享、資金共投、平臺共建、資源共用、人才共育“六共聯建”方式,謀劃“北引擎”牽引、“南引擎”示范、高端人才引進、本土人才提升、省校合作深化、人才生態優化“六大行動”舉措,為全市人才工作“立旗定向”。
實施“黨政正職訪名校”活動,赴省內外62所高校,3800余人初步達成意向。面向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遴選副高以上職稱、專業素質較高、創新成果突出的優秀人才,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發揮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引才聚才作用,鼓勵支持全市重點產業鏈“鏈主”“鏈核”企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集聚了高校、科研院所院士團隊、全國重點實驗室領軍人才等2000余人,形成了素質優良、作用突出的科技創新主力軍隊伍。
項目化推動“12大基地”建設,已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院士工作站75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專家工作站18個,與省內外百余所高校開展項目合作787個,64個校友企業項目落地太原。
全心全意留住人才,建設太原人才服務一體化平臺,為市域內省委、市委聯系服務專家提供6大類22項服務。發展優質教育,全力保障人才子女入學。保障人才安居,構建起“人才驛站+人才租賃住房+人才公寓+團購住房+購房補貼”的全鏈條人才住房保障體系。提供良好醫療服務,讓人才在家門口享受到發達地區優質醫療資源。
展望未來,仍須奮力“跳起摸高”。并州兒女定能以自強不息之骨氣,跑出高質量發展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