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紅柿種植溫室大棚。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尖草坪區柴村街道以設施農業發展為抓手,打造了以攝樂社區、楊家村、呼延村為代表的農業大棚種植示范點。
自城中村拆遷改造以來,攝樂社區變“村”為“居”。為了壯大集體經濟,解決居民就業問題,該社區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去年,攝樂社區以綠色種植、生態養殖、休閑觀光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溫室大棚,投資1300萬元創辦了山西青草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成60畝溫室及配套項目。
該項目采取“社區+承包戶+農戶”的經營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社區“兩委”先鋒模范作用,將大棚承包給有經驗、有技術的種植大戶。尖草坪區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在種植、銷售過程中提供全程幫助。大棚年銷售額預計可達400萬元,帶動附近居民約60人就業。
在楊家村,總投資500余萬元的特色農業產業大棚為村民增收帶來了新希望。該項目占地面積30余畝,18座溫室大棚以種植水果、蔬菜為主。項目由楊家村村委會委托專業合作社代理,前期的10座大棚全部種上了甜瓜,現在已經成熟并開始對外采摘、銷售。
楊家村大棚項目采用土地流轉的方式,即農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或經營大戶,收取土地流轉費。這樣一來,在保證村內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村民可以外出務工,拓寬增收渠道。該項目帶動了3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村民老陳說:“之前,我的收入主要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在‘家門口’干活,比以前掙得多。”
呼延村緊鄰楊家村,村子利用交通、土地等優勢,引進先進種植、管理技術,建設了集蔬菜種植、分揀、儲存、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通過村企合作,村里引進了食材供應公司,建成了呼延農產品基地。
呼延村還新建了無公害蔬菜大棚,目前經營大棚種植生意的有專業合作社、互助組、家庭農場等20家,建成了吃、住、賞、摘、玩等農業項目“一條龍”體驗基地。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77萬元。
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擴大蔬菜產業規模和種植品類,越來越多的群眾從蔬菜種植中嘗到了甜頭。呼延村村委會主任張福成說:“自從發展大棚種植以來,村民的收入上來了,日子也變得更好了。周末和節假日來村里大棚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大家采摘完之后可以爬爬山、看看湖,周邊農家樂小飯店的收入也跟著漲了起來。”
下一步,柴村街道將依托汾河四期、多福寺等旅游資源,積極探索“觀光+采摘+旅游”三產融合新模式,不斷壯大花卉、蔬菜、水果大棚種植產業,持續帶動群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