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 >> 今日聚焦

智慧礦山插上“科技之翼” 馬蘭礦跑出智能化建設加速度

來源:太原日報 作者:張秀麗 2024年05月16日 06:32

  5月14日早班,工作人員在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馬蘭礦集控硐室按下中控按鈕,連接工作面的集控顯示屏上,采煤機隨即徐徐啟動,液壓支架緊隨其后、自動跟進,滾滾烏金沿著煤壁傾瀉而下,“坐”上皮帶涌向地面……在過去,完成這套一鍵啟動流程至少需要3個采煤機司機和2個液壓支架工現場操作。新能源、新技術、新體制、新增長,向新而行,以新提質。馬蘭礦積極推進“5G+智慧礦山”建設,用智能設備代替以往的人工操作,使得生產環境更加安全,生產效率大大提升,同時也減輕了礦工的工作強度,實現了從“人控”到“數控”的智慧升級,以科技賦能全面提升新質生產力。

  走進馬蘭礦,記者發現隨著智能技術的普及運用,礦井生產方式和之前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山西焦煤智能化建設試點礦井,馬蘭礦實現了作業現場視頻監控全覆蓋,可以對井下人員、作業、設備管理以及環境安全實時監控。在工業互聯網的加持下,智慧指令上天入地,通過智能調度中心的一塊塊大屏幕,一切信息都可以掌握,不僅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安全,也提高了生產效率。馬蘭礦信息化辦公室主任胡燕飛說:“智能調度中心如同全礦的‘中樞神經’,集成融合了人、機、物、產、供、運等信息,以圖管礦、以圖管量、以圖救災,對礦井水、瓦斯、煤塵、火、頂板五大災害實現了在線監測、廣播預警、短信預警及手機App分析管控,為礦井提供了可視、可控、可預測的智慧服務。”

  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不僅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升,也改變了礦工們的工作方式,降低了工作難度,減少了工作強度。回憶起曾經的作業流程,支架巡檢工李波感慨良多:“以前我們當班作業的時候,得在100多個支架之間緊跟著采煤機來回跑,不停地收放護擋板、提拉支架,一個班下來這些動作要重復操作幾千次,稍不留神還會磕了手、碰了腳。”自從有了智能化液壓支架,李波的作業強度大大降低,安全系數直線提升,如今,他只需手持遙控器站在安全區域,就能遠程操作支架自動根機完成整套動作,他和工友們的工作身份也從支架工變成了支架巡檢員。

  從遠程控制到在線監測,從巡檢機器人到無人機運用,科技的進步讓礦工們的工作更加安全便捷,采煤、掘進、運輸、供電、排水,在馬蘭礦這些傳統的煤炭生產環節,正在逐步被智能技術所取代,以往需要多名工人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都可以由智能設備來完成。一個班8小時巖巷掘進13米,這樣的速度,馬蘭礦開掘副總工程師郭洪明在過去想都不敢想。“以前,遇到巖巷只能人工打眼、放炮,把石頭炸開。一個班下來,最多只能打1.5米進尺。”郭洪明說。隨著一臺體重達650噸、能夠嚼巖碎石的“大塊頭”來到馬蘭礦,巖巷掘進效率提升了8倍左右,單月最高進尺541米,創造了國內大傾角、大曲率半徑、開拓全斷面直徑4.88米巖巷盾構機月進尺的最高紀錄。這個“大塊頭”是全球首臺大傾角、大曲率半徑巖巷快速掘進盾構機,可以集中控制、遠程監控、一鍵啟動。以快掘盾構機為代表,越來越多智能化設備的升級改造,為馬蘭礦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胡燕飛介紹,智能綜采和智能掘進系統建成后,綜采隊組生產班作業人員由原來的15人減少到現在的8人。25平方米掘進斷面最高推進320米,較傳統掘進提升30%以上。此外,像智能主輔運輸、通風、供電、排水等保障系統的建設運用,打破了以往各專業各自為政的運行模式,實現了數據互通,讓礦井智能化建設去脈融通,保證礦井安全高效生產。

(責編:張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明市| 文水县| 嵊泗县| 裕民县| 台前县| 枞阳县| 历史| 澄城县| 长武县| 宝坻区| 布尔津县| 伊川县| 望奎县| 冀州市| 苏尼特左旗| 石城县| 罗甸县| 洛川县| 宁武县| 大兴区| 通河县| 霍州市| 遵化市| 布拖县| 潼关县| 郓城县| 南通市| 西丰县| 贺兰县| 获嘉县| 明星| 南川市| 三河市| 普格县| 鄂伦春自治旗| 崇文区| 平度市| 江陵县| 宝丰县| 高要市|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