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尖草坪區中下溫村,正晌午,艷陽高照。繞村里走一圈,近觀眼前,白墻灰瓦路平展;登高遠望,綠樹山巒映汾河,身處田園的舒暢心緒頓時滿溢。
近年來,尖草坪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合各類社會資源力量,推進鄉村振興取得積極進展,鄉村環境更宜居,鄉村產業更興旺。
產業有特色集體有實力
位于尖草坪區東北部的趙家山村緊鄰泥向線,靠著這條快速通道,村子的發展近年來駛入了快車道。村里著力打造趙家山“黑、黃小米”品牌,每畝增收2000元左右。此外,憑借養殖出欄肉豬、肉羊,村集體年收入達90余萬元。
不僅如此,趙家山村還有9家企業,解決了村里180余人的就業,村集體每年獲得的土地租賃金達到300余萬元。這是“清化收”開展后,村集體取得的經濟收益。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柴村街道以設施農業發展為抓手,打造了以攝樂社區、楊家村、呼延村為代表的農業大棚種植示范點。
自城中村拆遷改造以來,攝樂社區變“村”為“居”。為了壯大集體經濟,解決居民就業問題,社區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去年,攝樂社區以綠色種植、生態養殖、休閑觀光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溫室大棚,投資1300萬元創辦了山西青草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成60畝溫室及配套項目。
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擴大蔬菜產業規模和種植品類,越來越多的群眾從蔬菜種植中嘗到了甜頭。呼延村村委會主任張福成說:“自從發展大棚種植以來,村民的收入上來了,日子也變得更好了。周末和節假日來村里大棚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大家采摘完之后可以爬爬山、看看湖,周邊農家樂小飯店的收入也跟著漲了起來?!?/p>
依托好模式發展有底氣
尖草坪區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根據每個村不同的文化和產業特色,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產業帶動發展模式。
中下溫村的農業大棚所在之處原本是60多畝的玉米地。幾年前,村里成立了景盛鵬飛農業科技園,建起了26個農業大棚。通過土地流轉,每畝地的收益從種玉米時的不到500元漲到了1700多元,村民實實在在受益。
工業反哺農業也是中下溫村發展的一大特色。大棚供熱用的是取自建材廠的蒸汽,實現了一產和二產之間的廢棄資源循環再利用。
不僅是中下溫村,還有不少村子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呼延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設置黨員先鋒崗帶頭示范種植;攝樂村采取“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入新品種,科學示范種植;趙家山村采取“黨支部+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集體經濟組織出資,雇用村民種植,先行示范,起到帶動輻射作用;楊家村采取“黨支部+村委會+農戶”模式,村“兩委”班子帶頭種,引領群眾跟著種;宇文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擴大宇文紅薯品牌效應,帶動周邊鄉村種植紅薯。
凡此種種,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尖草坪區各鄉村逐漸摸索出一套符合本村的發展模式,帶動美麗鄉村建設提質、提速。
建設美家園生活有朝氣
有山有水、有樓有院,這些讓城市人羨慕不已的稀缺資源,已經融入了南翟村村民的日常生活。
金灘家園,這是令南翟村村民引以為傲的住宅小區,11棟樓共484套房。村民不僅有老院子,家家戶戶還住上了新樓房。和城市里的小區一樣,金灘家園的綠地、電梯、公共健身設施一樣不少。
住得舒心是一方面,依托村里的李子、西梅、凱特杏等特色水果種植產業發展,村民們每年都能拿到一筆數額不小的村集體分紅款。
趙家山村幾年來持續投入5000余萬元開展人居環境建設,違建拆除,上下水管網更新,新建的3個小游園給村里增添了獨特的韻味。
近年來,尖草坪區按照“示范引領、分類整治、分布推進、分年實施”的思路,分8批次,總投資38.5億元,對全區55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進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托起了鄉村群眾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