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宏觀經濟治理是對宏觀調控理念與思路的重要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貨幣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進一步提高,經濟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是黨中央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最新理念,也是中國特色宏觀治理的又一重要理論成果。全會《決定》強調“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提出了“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等要求,有助于促進各項政策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繼而轉化為有效的經濟增長率。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實現政策體系高效協同的樞紐環節。《決定》對財稅體制進行了全面的審視和規劃,在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市場活力、改善民生、防范財政風險以及推動國際經濟合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從多個維度部署發力,強調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在頂層設計上,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在金融監管上,強化監管責任和問責制度,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在金融服務上,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等,錨定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金融強國建設。
從全局出發、從系統出發,在多重治理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實現相向發力,是宏觀經濟治理的基本方法論。下一步,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加強從政策制定到執行全鏈條管理,強化結構政策、增長政策與穩定政策的協同配合,進一步提升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