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wǎng) >> 特別關注

金婚夫妻七夕告白 時光易老 愛情恒新

來源:太原晚報 作者:記者 李濤 韓睿 周利芳 郭曉華 文/攝 2024年08月10日 21:47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首質(zhì)樸的歌曲唱出了無數(shù)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對相守的向往。歲月可回首,情深共白頭。又到七夕,本報記者走進各個社區(qū),傾聽相濡以沫數(shù)十載的老夫妻們,講述各自歷久彌新的愛情故事。他們從青絲到白發(fā),相知相守,互相理解,彼此支持,詮釋出愛的真諦。

  陪伴是最美告白

  人物:張根良劉秀敏

  婚齡:70年

  “老頭子,該吃藥啦。”劉大娘一邊說著,一邊把不同的藥片按劑量取出來放在手心里,又倒了半杯溫開水,來到張大爺跟前。因腦梗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張大爺用胳膊撐起上身,咽下老伴送入口中的藥,眼里滿是感激與依賴。

  89歲的劉秀敏、88歲的張根良,住在虎峪河南沿岸河南三巷小區(qū),1954年結(jié)婚,已相伴走過70年的風風雨雨。退休前,張大爺是西山礦務局醫(yī)院的醫(yī)生,劉大娘是水泥廠子弟學校的教師。

  兩人從青絲眷侶到耄耋夫妻,一起經(jīng)歷過的日子,有困苦疾病的艱難,也有喬遷新居、生兒育女、添子添孫的欣喜。多年來,他們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曾經(jīng)的爭吵現(xiàn)在也成了歲月中珍貴的回憶。

  “他脾氣好,不緊不慢。我性子急,但也懂得讓步。兩口子過日子,難免有磕絆,雙方不能太計較。”劉大娘道出老兩口的70年婚姻的秘訣。

  2021年的冬天,張大爺突發(fā)腦梗被緊急送醫(yī)。劉大娘急得嚎啕大哭,六神無主。第二天,她調(diào)整好情緒,立刻投入到照顧老伴的事務中去。喂藥、喂飯、擦洗身體、康復訓練……為了不給兒女添麻煩,劉大娘不顧年邁,親力親為。

  回憶起過往點滴,老兩口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張大爺顫巍巍地說,以前自己身體健康時,習慣早起遛彎。劉大娘每天都會比他起得還早,總是悄悄起床,輕手輕腳地走進廚房,為兩人準備早餐,而且每天不重樣。因為劉大娘知道老伴胃不好,早起散步習慣好,但需要吃點東西。

  劉大娘則回憶說,不知道有多少回,自己出門買菜遛彎,只要碰上下雨。張大爺會擔心她被淋濕,總要出門沿著她常走的路線尋找。見張大爺冒雨找她,劉大娘每次都嗔怪,“我在房檐下躲一躲就行了,你干嘛還要跑一趟呢。”嘴里埋怨,心里卻滿是感動和幸福。

  相愛是理解包容

  人物:楊明趙桂芳

  婚齡:69年

  98歲的楊明、88歲的趙桂芳,是濱東小區(qū)的兩名高齡老人。清晨或日暮,老兩口攜手在小區(qū)散步,總會引來很多年輕人羨慕的目光。

  楊大爺是廣東省朝安縣人,1949年參軍,1955年復員轉(zhuǎn)業(yè)到長春汽車制造廠學習技術。冥冥之中,情緣注定,那一年,經(jīng)廠里同事介紹,他認識了溫柔善良、美麗大方的趙桂芳。年底,兩個人登記結(jié)婚。1956年,由于工作分配的原因,兩口子來到太原,從此扎根在此。

  和澤苑社區(qū)網(wǎng)格員閻玉秀,曾與兩名老人做過10年鄰居。在她看來,老兩口的愛情是一蔬一飯,是平淡生活中的相守。那時候,人們在院里,常看到老兩口一起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楊大爺是南方人,喜歡吃海鮮,經(jīng)常起大早騎車去早市買新鮮的魚蝦、蔬菜。回來后,兩口子誰也不閑著,一人摘菜、淘洗,另一人備料、烹飪。有鄰居路過聞到,會喊一句:“真香!老楊又做啥好吃的了?”

  楊大爺是個急性子,有時為了一些小事與老伴斗嘴,但當天就會遺忘、和好。趙大娘向來不較真,擅長“以柔克剛”,所以再大的事情也吵不起來。她認為,婚姻的“字典”里沒有抱怨,夫妻相處就是要相互讓步。

  前年,楊大爺騎車外出,一不小心摔倒,臉部擦傷。趙大娘見了,非常心疼,趕緊帶他去診所消毒包扎,每天陪在身邊細心照顧,做可口的飯菜。近兩年,楊大爺感覺身體不舒服時,就會去醫(yī)院輸液調(diào)理,雖然有5個孩子輪流陪伴,但趙大娘還是放心不下,像個“跟班”,每次堅持到醫(yī)院守著老伴。她靜靜地坐在旁邊,緊握著楊大爺?shù)氖郑瑸樗梁埂⑽顾退奶臁!袄习槭沁@個家的主心骨,哪能不隨時隨地跟著呢。我看著他,心里就踏實了。”趙大娘操著東北口音說得很認真。

  楊大爺累了,躺在床上閉目養(yǎng)神,趙大娘便會翻出報紙,一條條新聞讀給他聽。“我識字不多,她有文化。”楊大爺說,有時候老伴還跟他講報紙上的故事,聽起來蠻有趣的。“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伴。’不管什么時候,有人陪伴和關心,這就是幸福生活!”楊大爺感慨地說:“結(jié)婚69年,離不開老伴的理解、包容和照顧,我很感謝她。”

  相守是風雨同舟

  人物:高杰向桂珍

  婚齡:69年

  “這么多年,我們從沒埋怨過彼此,更沒有指責過對方。”平北西一社區(qū),95歲高齡老人高杰與93歲老伴向桂珍已結(jié)婚69年。對他們而言,“家”是相濡以沫,更是風雨同舟。

  8月3日,記者走進老人家中。兩面墻貼滿照片,格外醒目:一面墻上貼有不同時期,兩名老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單人照。另一面墻上是老兩口的合影,每張照片都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高大爺是河北衡水人,18歲參軍入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原某部隊醫(yī)院院長。1951年,他在部隊結(jié)識了妻子向桂珍。4年后,兩人結(jié)婚。婚后,因工作需要,高大爺跟隨部隊奔赴大江南北,與妻子一別就是18年。

  那段時間,書信成為兩口子交流的唯一方式。夫妻倆共生育兩兒兩女,其中三個孩子出生時,高杰都不在妻子身邊。即使工作和生活再苦再累,向桂珍從來沒有埋怨過,一個人背負起家庭重擔。她經(jīng)常教導孩子:“要好好學習,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孩子們個個有出息,在各自領域發(fā)光發(fā)熱。

  2006年,妻子向桂珍腿疼得厲害,醫(yī)生建議做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可她一直猶豫不決。高杰深知,平時喜歡唱歌、跳舞、運動健身的妻子,如果不能正常運動,該有多痛苦。在他的耐心勸導下,妻子終于同意做手術。手術當天,高杰一直等候在手術室門外。孩子們擔心父親年紀大身體吃不消,勸他先回家,可他卻堅持要等,手術很成功。術后,在高杰的細心照料下,妻子的身體很快康復。

  如今,兩老人享受著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在他們看來,“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既是承諾,也是責任。只有理解、體諒、關心對方,才能擁有幸福家庭,成就美滿人生。

  幸福是彼此支持

  人物:孟德甫張桂梅

  婚齡:56年

  起鳳街鐵路宿舍住著一對八旬夫婦,他們相互鼓勵、彼此支持,即使退休依然發(fā)揮所長,老有所為,經(jīng)營著幸福家庭。

  丈夫孟德甫,80歲,退休前在鐵路工作。老伴張桂梅,78歲,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從事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曾兩次參加援非醫(yī)療隊。退休后,孟德甫在起鳳街社區(qū)擔任黨總支書記,帶領全體黨員開展各種社會活動,為社區(qū)工作者和志愿者樹立了榜樣。張桂梅發(fā)揮所長,擔任迎澤區(qū)棉花巷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放射科醫(yī)生,在醫(yī)療崗位上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受到居民和患者的稱贊。

  老兩口是同學,1968年結(jié)婚,相濡以沫56載,育有一兒一女。張桂梅出診,孟德甫就在家里準備老伴愛吃的飯菜。外出散步,有人向張桂梅詢問醫(yī)療方面的專業(yè)建議,一問就是十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孟德甫從不催促,在旁邊默默等待。看老伴說得渴了,他就打開水杯遞到老伴手中。

  老兩口每天都會一起去鍛煉身體,合理安排飲食和鍛煉強度。每隔一個月,兩人互相為對方理發(fā),十分默契。除此之外,兩人的興趣愛好也十分廣泛,跳棋、書畫、攝影、旅游……兩人的退休生活豐富多彩。

  孟德甫說:“婚姻的良藥是分擔、是支持,是一起奮斗、共同學習。她喜歡醫(yī)療事業(yè),我支持她,家里的事情我來干。下班后,我們各自學習自己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多年來,兩位老人的和諧婚姻令人羨慕,影響著孩子們的婚姻觀,也成為社區(qū)一段佳話。

  歲月靜好,愛情不老。經(jīng)常有人問:“愛情最好的模樣,到底是什么樣子?”4對老夫妻,風雨同舟大半個世紀,歲月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痕跡,同時也沉淀了幸福的味道。從青絲到白發(fā),他們的愛情故事,給了我們一個最恬淡與美好的“答案”: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相守是最真實的幸福。

(責編:鄢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山县| 龙州县| 白朗县| 铅山县| 亚东县| 保靖县| 光山县| 杭锦旗| 延川县| 资溪县| 札达县| 翼城县| 樟树市| 康马县| 敦化市| 德兴市| 浦北县| 黄梅县| 潢川县| 丹巴县| 安化县| 交口县| 苏州市| 疏勒县| 剑阁县| 宁河县| 甘洛县| 唐海县| 类乌齐县| 都江堰市| 洪泽县| 桂平市| 治多县| 冀州市| 库伦旗| 民和| 文山县| 长治市| 辽中县| 子洲县|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