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省發展改革委聯合省審批服務管理局召集12家單位召開“信用修復一件事”工作部署會暨系統對接會。根據《山西省“信用修復一件事”工作方案》,全省9月底前實現“信用修復一件事”線上線下實質性運行,信用修復“一網通辦”,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便企利民。
市場經濟,信用為本。明確信用修復方式、便捷辦事流程,對曾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失信的企業,無疑是助力輕裝上陣的重要措施,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
信用是一個人的無形資產,于企業同樣如此。企業信用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遵守合同、履行承諾、守法經營等方面的信譽和信用度。在市場活動中,一家企業的信用度高,往往市場競爭力就強,會吸引更多客戶與合作伙伴,融資能力與成本也具有優勢,相反,如果信用度差,在經營范圍變更、招投標、項目申報等方面都會受到掣肘,嚴重時可謂寸步難行,人人敬而遠之。
人不可能不犯錯,改過自新就不該受到歧視,企業也不例外。能讓一家企業信用受損的行為有很多,除了行政處罰外,也包括未按時年報、登記住所無法取得聯系等行為,因此一棍子打死,讓企業長期背負污點,甚至舉步維艱,顯然不符合治病救人的本意。嚴格監管十分必要,信用修復同樣如此,這是確保市場活動有序開展的一體兩面,對于積極接受處罰并整改到位的企業,理應為其打開一條“回血”之路。因此,兩者并無矛盾,相輔相成且同樣重要。然而,長期以來,企業信用修復工作開展得并不理想:由于缺乏頂層立法,各部門的信用監管及相應的信用修復制度尚不統一。失信企業在信用修復過程中,面臨著規則、制度、文書、信息系統等不統一的問題,存在“多頭修復”“重復修復”現象。
這一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就會讓企業帶著沉重的歷史包袱前行,同時也不利于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制約市場內生活力。因此,今年初,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在2024年度重點事項清單中明確提出“信用修復‘一件事’”。推動實現信用修復“一件事”,就是為了幫助失信企業在符合信用修復條件的情況下,盡快從失信狀態中走出來,發揮市場主體的自我“造血”功能。
“信用修復一件事”工作指引的發布,讓企業進一步明確了各類失信信息修復的條件、途徑、所需材料以及辦理時限等內容,而線上辦事“一網通辦”、線下辦事“只進一門”等制度的落實,更會讓企業的信用修復的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在這方面,許多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鑒,如江西、山東、云南等地建立了“兩書同達”機制——同步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和信用修復告知書,及時告知失信主體信用修復途徑和方式。這些有益做法,無疑是對信用修復機制的創新,不僅讓企業知道犯了什么錯,更第一時間知悉如何改正錯誤,以重新回到正常經營道路上。
失信懲戒與信用修復,一個都不能少;監管和服務,兩手都要硬。將兩者結合起來,既能規范市場秩序,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也會讓企業卸下不必要的負擔。信用修復也是活力修復,在此過程中,體現著政府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同時也解決了企業的“急愁難盼”,從而進一步激活市場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