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棗,個頭真大,脆甜可口,大家快嘗一嘗。”9月5日,西礦中巷292院里很熱鬧。太白街社區舉辦了小型“打棗節”,網格員和居民一起用長竹竿打落鮮棗,體驗收獲的愉悅。隨后,大家聚在棗樹下,品棗暢聊,歡聲笑語不斷。兩棵棗樹,扎根在此十幾年,在居民的共同照料下,從小樹苗變成了枝繁葉茂的大樹,也成了小院鄰里情誼的最好見證。
一起呵護它
“棗樹生長慢,這兩棵樹,算是咱院里的‘老住戶’嘍。”56歲的李先生仰頭看著棗樹,想起很多往事,向網格員、鄰居們娓娓道來。
他說,起初院里地面沒硬化,有不少人在空地上栽種蔬果。一位老人找來棗樹苗,栽種在此。一晃這么多年過去,它們長得這么高大,每年能結很多棗。
聽后,居民趙大娘也說:“是呀,大伙都挺愛護的。我記得棗樹稍大點時,總有孩子調皮爬上去,折枝摘棗。見了,真讓人心疼。家長得知后,趕忙把孩子叫下來,好一頓責備。”
前兩年,這里要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棗樹礙事,施工方想砍掉拉走。栽樹的老人很心疼,唉聲嘆氣。鄰居們得知后,都希望把棗樹保留下來。
太白街社區的網格員高文艷、段云鸞和邊生香,輪番與物業、施工方多次溝通,表達了居民的意愿。最終,改造方案有了微調,在不影響整體規劃的情況下,保住了這兩棵棗樹。
樹下有溫情
棗樹長勢喜人,樹下也很熱鬧,成了居民最愛待的地方。
8月份的一天,幾名老鄰居像往常一樣,搬來小馬扎,坐在樹下乘涼、聊天。很快,大家察覺到缺了一名老鄰居。“28號樓的老張,這兩天咋不見出來?”“還真是,我也有幾天沒見她了。兒女都在外地,她一個人在家,不會有啥事吧?”
“走,看看去。”有人提議,眾人響應。上樓敲開門,得知75歲的張大娘確實身體不舒服,風濕性關節炎的老毛病犯了,腿疼得下不了地,所以整天在家。鄰居們一商量,有人每天過來送飯,有人拿來艾灸用具和膏藥。太白街社區的網格員請來了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務人員,幫老人診療。
3天后,張大娘出現在棗樹下,又見到了鄰居們。她感動地說:“謝謝大家惦記,我不來棗樹下坐一坐,見不到你們,心里總不踏實。”
認識新鄰居
9月5日的打棗活動中,網格員和居民們分工合作,有人找來竹竿,仰頭敲棗。有人合力撐起塑料布,接住掉落的棗。大家一邊打棗,一邊嘮家常,53歲的王先生吃了一顆棗,笑著說:“又是一年,棗更脆、更甜。”
居民圍坐在一起,品嘗著剛打下來的棗,你一言我一語談著小區的變化,不知不覺中拉近了鄰里關系。隨后,有人找來塑料袋,將棗分裝好,送到幾戶殘疾人和獨居老人家中,共同分享喜悅。
36歲的杜女士說:“多虧了這棵棗樹,我很快融入了新環境。”為了上班方便,她去年搬過來,誰也不認識。也是在9月份,她帶孩子出門,見許多人站在樹下打棗。孩子很興奮,想過去卻又不好意思。有人看到,主動招呼,“快來,新鮮的棗,可甜了。”還有人將一捧棗塞給孩子。
“我當時特感動,體會到了大伙的熱情。”杜女士說,從那天起,自己很快和鄰居們熟絡起來,租住的房子今年合同到期,她毫不猶豫續租了,“住在這里,很像‘家’,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