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峁村風景如畫,施工有序推進。鄭妍 李堯 攝影報道
雨后的西山,旅游公路上白霧升騰,仿若仙境。順著山路盤旋而上,及至馬頭水鄉珍珠峁村,眼前豁然開朗。放眼望去,青山綿延,云霧繚繞,座座窯洞依山而建,好一幅“藏”于深山的詩畫山水圖。這樣的畫卷,正徐徐向世人展開。目前,“西山歸源”產城鄉示范項目(以下簡稱“西山歸源”項目)正在該村緊鑼密鼓地施工,記者前往現場“探營”。
有序推進
站在珍珠峁村口眺望山谷,青山蒼茫,窯洞古樸,鮮花遍野。村里多處工地同時開工,井然有序。一處坡地上,工人操作著卷揚機,將小型機械洛陽鏟從樁洞中緩緩提起,另一名工人順勢將平車推至鏟頭下方,承接洛陽鏟帶出的泥土……旁邊,五六個直徑四五十厘米的樁洞已經成型,整齊地排列在狹長地面上,靜待混凝土澆筑。“這些樁洞是用小型洛陽鏟打出來的,每個樁洞需要8小時才能完成,比平原地區耗時更多。”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山歸源”珍珠峁村項目生產經理云樹然說:“這里地處山區,地勢高低不平,施工難度很大。我們在盡可能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提高施工效率。”此處未來將成為珍珠峁村康養示范項目的康養中心。鑒于周邊地形為丘陵山地,為使建筑穩固,施工單位打下鋼筋混凝土灌注樁作為地基支撐。村北,兩處窯洞式民宿樣板間已初具規模,房間內安裝了木質床架,并辟出獨立衛生間,整體風格既保留了傳統窯洞特色,又清新雅致,不失現代的舒適與便捷。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破敗的廢棄窯洞。“再過10多天,我們將打造出10余處院落,不遠處的觀龍閣改造也將近尾聲,屆時市民可來此體驗康養休閑的樂趣。”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山歸源”珍珠峁村項目施工負責人翟小飛說。
宏偉藍圖
太原西山的珍珠峁、馬吉掌、馬頭水等村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推動鄉村振興,滿足市民對生態旅游、鄉村體驗的渴望,西山示范區于今年開始實施“西山歸源”產城鄉示范項目,目標是打造太原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樣板區、山西省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示范區、國家級產城鄉融合發展綜合示范區。該項目預計3年左右將建成融農業、觀光、民宿、青創潮玩、文創藝術于一體的產業鄉村社區。項目由西山示范區下屬平臺公司太原西山文旅經濟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投公司”)具體實施。
其中,珍珠峁村項目是“西山歸源”項目鄉村振興實踐的樣板。整個村莊定位為康養主題,運用產業集聚理論,依托鄉村優良的生態環境與人文資源,將空間上分散的傳統歷史文化產業、農業生態園、農業觀光體驗區等串聯整合,促進鄉村經濟產業多元發展。
珍珠峁村項目通過鄉村色彩風貌控制、空間梳理,基于運營導向的鄉村微改造,尊重在地文化,延續民風民俗,保護和利用古樹名木、文保建筑等,結合窯洞建筑形態與現代住宿體驗形式,保留在地文化特征以及窯洞冬暖夏涼的特性,策劃設計完成了康養主題的特色化、鄉村場景的在地化、室外設施的系統化和文化挖掘計劃。
珍珠峁村共有57處窯洞式民居,西投公司租賃42處,首期開發16處。包含有接待中心、康養中心、大咖院落、村民養老中心、餐廳、民宿院落及露營地等功能空間。
春季開工以來,持續實施道路改造、周邊環境整治、院落改造、土地整理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除了珍珠峁村項目外,從馬頭水村通往馬吉掌村的道路改造也接近尾聲,正在形成一條鄉村景觀通道。
村民熱盼
“想不到我們這山溝溝也能有今天……”70歲的麻美露是珍珠峁村村民,孩子們都在城里打工,他和老伴留在村里,靠種糧食和蔬菜自給自足。改村項目實施后,他家的5孔窯洞出租改造為民宿。“坐在家里就能收房租,將來村里有了產業,我們還能在家門口打工,多好!”站在自家窯洞前,麻美露開心地說。
在珍珠峁,類似的留守老人有17戶、共27人。村里窯洞院落57處,絕大部分都已閑置。“西山歸源”項目與村合作社合作流轉村民房屋及土地,通過薪金、股金、租金的“三金”模式為村民謀福利。村民不僅增加了工作機會,還可獲得租金收入。項目既促進了閑置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村民增收,又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提升了鄉村的整體經濟活力和居民幸福感。
“俺們村風景優美、空氣新鮮,以前這些資源都藏在山里無人問津,年輕人為了生存也都到了城里打工,這里成了‘空心村’。現在大力發展康養項目,對村民來說,是難得的機遇!”珍珠峁村黨支部書記張文華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