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過后要防“秋燥”
從中醫節氣來講,中秋是氣候轉換的分界點。一過中秋,氣溫逐漸轉涼,萬物也隨著寒氣而逐漸蕭條,人體的新陳代謝漸緩,尤其老人、小孩、免疫力低的人,此時早晚溫差大,蚊蟲等及各類細菌、病毒仍十分活躍,稍有不慎,即可致病邪趁虛而入,故身體最需要保養。
秋季既有濕氣,又有燥氣,而濕氣與燥氣相轉化的時間就是中秋時節。所以秋燥,是中秋之后的氣。每年的中秋處于濕與燥交替轉化的時候,人體既易受濕邪,又易受燥邪。而燥易傷肺,濕傷脾胃,所以此時,人們患病多為肺燥脾濕。

中秋過后,養生重點就是要防“秋燥”。
燥為秋季主氣,這是自然界生息循環的規律。燥易傷肺,可見鼻干、咽干、口干、干咳等癥狀,根據寒熱不同又可分為“溫燥”和“涼燥”。同時如果夏季津液耗散過多,秋季津液收斂不足,則會出現口舌干燥、饑不欲食、大便干結、手足心燥熱等“內燥”癥狀。
防“秋燥”,需養肺、補氣、滋陰。一定要多喝水,同時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葡萄、銀耳、百合等,老人可多吃一些米粥來益胃生津。
中秋過后養生10個重點
1.多吃滋陰潤肺食物
秋季可以食用滋陰潤肺的食物,比如冰糖雪梨羮、杏仁粳米粥、百合冬瓜湯等,同時可適量多吃芝麻、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鴨肉、乳品等柔潤食物。
2.少吃辛辣寒涼食物
中秋養生要盡量減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蔥、韭菜、大蒜等。少食涼性食物,謹記“秋瓜壞肚”。
3.建議吃根莖類蔬菜
中秋為易患瀉痢之時,飲食不宜過于油膩生冷,生冷、油膩易傷脾胃,導致瀉痢之癥。建議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根莖類蔬菜,比如土豆、紅薯、蓮藕、竹筍等食物。
4.早上喝碗溫熱粥湯
《禮記·月令》中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中秋節后最應多喝粥和湯,蔬菜可以做成粥,這樣不僅能補充纖維素、呵護腸胃、滋養津液,而且還利于排毒。早上可以喝玉竹粥、生地粥、花生粥、百棗蓮子銀杏粥等。
5.容易上火喝杯綠茶
秋季有人會有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干舌痛以及潰瘍、流鼻血、牙痛、便秘等癥狀,即中醫所說的“上火”。喜歡喝茶的人,可以多喝綠茶,有清火的功效。預防上火或者已經上火,都應該多喝水,以白開水為佳,也可以沖調蜂蜜水等飲用。
6.穿衣還不需要太厚
晝夜溫差逐漸變大,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添衣物,但衣著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這里要特別注意,“秋凍”并不是單純的“遇冷少穿衣”,而是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需要適當地增衣,以涼而不寒為宜。
7.保持早睡早起習慣
秋季宜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一般立秋過后以晚10點入睡,早晨6點起床為宜,既順應陽氣的收斂,又能舒展肺氣。
8.適宜多點戶外活動
秋高氣爽,適宜戶外有氧運動,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運動,比如散步、爬山、慢跑、騎行、太極拳等,微汗即可,不可大汗,以加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9.艾葉泡腳增強體質
睡前可以用艾葉泡腳,水溫不宜過高,自覺微微汗出,水量高于腳踝上四橫指即可。艾草具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功效,用其泡腳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等。
10.保持寬容平和心態
人體應該從夏季疏泄外發的狀態,調整到內收平定的狀態,保持一個寬容、平和的心態,避免“悲秋”情緒。
調整好心情,注重收斂神氣、寧神定志,做到內心寧靜。秋季天高云淡,可適當參加一些郊游,或登高望遠,有助緩解悲憂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