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人民網以《破解“小馬拉大車”太原市用法治引擎賦能基層治理》為題,報道太原市司法局面對基層治理中的“小馬拉大車”難題,以理念轉變為“破冰之斧”,全面構建法治化路徑,力促基層治理效能華麗升級。
報道介紹,著力從“事后處罰”向“事前預防”轉變,太原市將監管執法工作重心放在前端,建立公益性合規指導團隊,為企業提供法律風險防范指導服務,幫助企業防風險、增收益。針對市場主體不同階段的法治需求,探索推動“+”服務,強化行政執法和法律服務的“雙聯動”,在園區、企業集聚區等地設立公共法律服務站,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太原市司法局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王建勇說道,在理念轉變的牽引下,要著重突出過程把控,構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基層治理法治化路徑。
從根本上解決“小馬拉大車”的問題,就必須從源頭抓起。據介紹,太原市采取“測評+座談+查卷+審議”的多元化方式,對賦權事項進行了動態調整,確保了執法職責的明晰。目前,太原市101個鄉鎮(街道)平均承接的執法事項在2022年的基礎上減少了9項,總體壓減率高達22%。
在事中監管環節,太原市司法局下足了功夫。建立涉企行政檢查清單制度,實行清單化管理,確保行政檢查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同時,深挖“鄉街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實現鄉鎮(街道)與縣直部門的緊密聯動,有效整合了各類檢查資源,減少了重復檢查,減輕了企業負擔。
在事后監督環節,太原市司法局同樣不遺余力。夯實基層執法監督體系,明確基層執法監督的工作職責和監督舉措,確保了執法閉環的“有監督”。并探索“行政處罰+信用修復+合規指導”工作模式,在糾正違法行為的同時,幫助企業開展信用修復和合規經營,減少了失信損失。
報道稱,一系列舉措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拂著基層治理的田野,讓“小馬拉大車”的難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