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人民網總網首頁以《古交:循“新”出發向“質”而行》為題,報道因礦而建、依礦而生的太原古交市近年來加快資源型地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從“二次創業”向“二次騰飛”邁進。
報道介紹,自2019年開始,根據山西省煤炭洗選企業產業升級實現規范發展工作要求,古交市共取締關閉“散亂污”類型洗選企業61戶,退出產能4106萬噸/年;通過對接煤炭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等方式,因礦施策、分步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目前,全市4座礦井已建成3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8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建成1座智能化礦井,其余礦井正在同步推進智能化綜合管控平臺建設、萬兆環網入井等工作,智能化工作成果初步顯現。
能源低碳發展,古交不是只在“煤”上做文章。在古交岔口風電場,一座座巨型“風車”昂首挺立,電能隨著葉片的旋轉產生,通過電網源源不斷地輸送清潔能源。在古交,當地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全方位布局新能源項目,構建新能源產業鏈,形成多能互補產業基地。
報道講述,煤矸石是煤炭開采利用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固體廢棄物。古交聘請專業隊伍,根據地形特點,結合矸石治理技術規范制訂專項治理方案。整形完成后進行覆土基質改良,最后對排矸場平臺及坡面進行喬、灌、草立體生態恢復,最終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
在古交,“做好”“做足”水文章,通過新建水源和管網改造來“提標飲用水”;通過汾河及主要支流河道的綜合治理“改善地表水”;通過小流域治理和強滲漏帶蓄水“涵養地下水”;通過對工業治污、城鎮治污、農村治污和污水處理廠的提質增效來“提質污廢水”;通過中水回用,水資源配置“用好再生水”,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污廢水和再生水統一規劃,推進“五水”同治。
“目前,汾河古交市區段形成了連續蓄水面12.8公里、蓄水面積90萬平方米、蓄水總量100萬立方米的流動水體。”古交市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汾河一級支流大川河河道治理20公里、屯蘭川河道治理32公里已經基本完工,原平河辛莊至入汾口河道治理12.2公里將在年內完成主體工程,2025年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