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人體最復雜,也是最大的承重關節,承受的重量越大,膝關節退化得也越快。說起骨關節炎,通常人們都認為它是老年人的“專屬”。社會在老齡化,骨關節炎卻在“年輕化”。
近年來,我國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每10人中就有1~2人患有膝關節骨關節炎;在60歲以上人群中,每10人中就有5人患病。
研究表明,人體的關節軟骨在20歲左右時處于良好的狀態,30歲左右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這與肥胖、勞損、創傷、膝關節先天或后天畸形有關。
膝關節提前“退休”的原因
1.長期爬樓梯
人在爬樓梯時,單腿需承受4~5倍的體重壓力,下樓梯時更是達到7~8倍。此外,不正確的爬樓姿勢,還會進一步加重膝關節的負擔,尤其對髕股關節(髕骨的后側面大部分為軟骨結構,與股骨形成髕股關節)的傷害最大。
2.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會變得無力,關節穩定性和協調性都會下降,由此加重膝關節的損傷和疼痛。久坐不動的人關節炎的發生率為10.2%;有健身、跑步習慣者,關節炎的發生率僅為3.5%。
3.膝關節內扣
膝蓋的骨關節面覆有一層關節軟骨,軟骨具有彈性,能緩沖骨與骨之間在走、跳及其他運動中的沖擊。如果膝關節經常內扣(如下蹲),就容易造成軟骨磨損。當膝蓋內扣時,膝關節在屈伸過程中還進行了外旋和外翻,如此一來,就相當于本來順著車轍順暢滾動的車輪,同時在對車轍邊緣進行研磨和擠壓。長此以往,不僅“車輪”壞得快,還破壞了“車轍”。于是,膝關節軟骨磨損、老化的速度就加快了。而為了保持身體平衡,人體其他部位,如踝、髖、腰等都可能出現運動控制障礙等問題。這就好比建高樓,地基沒有打好,就會影響上層建筑。
4.肥胖
肥胖者的體重大多超過了膝關節所能承受的正常重量,導致膝關節受力不均,關節負荷增加,加大了軟骨邊緣的摩擦,加速了軟骨丟失、骨贅形成。研究證明,肥胖者的骨關節炎發生率為12%~43%。體重每增加4.5千克,膝關節炎的發生率可上升40%;每超重0.45千克,膝關節表面軟骨的負荷將增加3~6倍。
5.突然長距離暴走
對于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久坐不動的人來說,腿部肌肉力量通常不足,如果突然長時間、長距離暴走,就很容易造成膝關節的不穩定。
6.“波比跳”動作不標準
“波比跳”對全身肌肉都有很好的刺激效果,但動作做得不對的話,就會降低運動效果,很容易造成肩關節、腰椎、膝關節的慢性損傷。建議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腰椎損傷、膝關節損傷等的人群,盡量不要做“波比跳”這一類高強度運動。初學者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鍛煉。
7.長時間在跑步機上跑步
跑步強度過高或者跑量過大,是會增加骨關節的發病風險的。特別是膝關節和肌肉協調性不好的人,長時間在跑步機上跑步,可能會對膝關節的半月板、軟骨形成振蕩損傷。

六招幫助膝關節延長“壽命”
1.控制體重
減輕體重可減輕髖膝關節等下肢關節的負重,減少磨損。將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3.9,就能給你的膝關節減負。
2.堅持合理、適度運動
運動應該講究科學、合理,控制好總運動量和短期運動增量,增量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
3.強化肌肉力量和耐力訓練
長時間沒運動、剛恢復運動時,應多做增強臀部或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訓練,以增強關節的穩定性,如直腿抬高、靠墻靜蹲等。
4.避免下肢負荷過重
避免做下肢關節負荷過重的運動,如果已經出現關節磨損的表現,應盡量避免長時間的蹲、跪、跑、跳等活動。
5.避免損傷
關節損傷容易傷及半月板和韌帶、軟骨,導致骨關節炎過早出現。
6.定期檢查
那些年紀輕輕就有膝內翻等腿部問題的人,要及時就診、檢查,避免腿部畸形導致受力不均,從而加速關節磨損,導致關節炎過早出現。
(湖南省人民醫院骨科醫學中心副主任、關節與運動醫學科主任 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