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人民日報》以《山西太原加強信息賦能,厘清基層權責清單基層負擔減輕干部干勁更足》為題,對太原市通過信息賦能“減報表”“減證明”,厘清基層權責清單,推動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持續減輕基層負擔,讓基層治理更有效、服務群眾更有力的實踐做法作了報道。
報道稱,“小馬拉大車——有心無力”,以前不少社區干部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狀態。今年以來,太原市著力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通過信息賦能“減報表”“減證明”,同時充實基層編制,推進厘清基層權責清單,輕“車”壯“馬”,讓基層治理更有效、服務群眾更有力。
“以前,工作上最頭疼的事,莫過于回不完的群消息、填不完的報表。”青山路二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陰花花掰著手指頭數起來,安全隱患排查群、商鋪溝通群、地質災害調查群……足足12個!上級部門下派任務,從街道到社區,分管班子成員、網格員等都得在群里隨時關注消息。貼照片、寫總結、填報表,同一個活動的報表要同時報給不同部門。有時候忙起來,陰花花一整天都要耗在辦公室里,沒有時間上門服務群眾。
今年以來,隨著太原市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陰花花的工作發生了變化。“我現在只有兩個微信工作群,一個是黨員群,一個是總工作群。”同時,報表精簡成了每月上報一次,她有了更多時間上門入戶、聽取群眾需求。
目前,太原市正通過推廣基層治理賦能平臺,實現各類報表基層“一次輸入、定期維護”、相關部門“動態補充、實時調閱”,減少報表192種。同時,建立完善報表備案審批制,未經批準,一律不得隨意要求社區填報報表。
從數十塊牌子,到只保留社區黨委、居民委員會、居務監督委員會3塊牌子,濱體社區的“減牌”行動令萬柏林區興華街道濱體社區黨委書記李福林印象深刻。“減牌子不是給‘墻’減負,而是實實在在給‘人’減負。”李福林說,“牌子”少了,困擾基層干部的冗余服務事項也得以縮減。原來社區履行職責、出具證明事項共60項,現在只保留20項,減少了三分之二。
減輕基層負擔,明晰權責是關鍵。目前,太原市已初步形成《村社工作事項準入制度和動態調整機制》《村級工作機制指導目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實施方案》等制度,并逐步實現基層減負制度化、常態化。
減負的同時,也要為基層賦能。今年古交從市級事業編制中調劑100名編制下沉鄉鎮(街道),調劑后,鄉鎮(街道)事業編制總額451名,增幅達28.5%。同時,太原市制定《關于統籌調劑鄉鎮(街道)編制資源的指導意見》,按照鄉鎮(街道)服務人口、地域面積、村(社區)數、個性指標等權重進行測算,結合鄉鎮(街道)功能類型、產業發展等情況定向投放“統籌優化編制”“周轉編制”,用于差異化保證鄉鎮(街道)高效運轉,改善基層干部隊伍結構。
談起社區干部工作的變化,古交市東曲街道汾西苑社區居民張建中總結了“三個多”:服務多了、見到干部的次數多了、民生實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