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企業作為服務居民的“橋梁”,是做好城市精細化管理與基層治理的“關鍵角色”,更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自開展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工作以來,萬柏林區把提升物業企業服務水平作為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變“小馬拉車”為“眾人抬轎”,通過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帶動提升、強化物業服務監督評價倒逼提升“雙向”發力,著力構建“社區、居民、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協同治理機制,有效破解物業治理堵點,增強城市基層治理效能,真正讓居民生活更有溫度。
黨建聯建強“筋”實現壯“馬”強身
“望景路對面的飯店噪聲比較大,社區書記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刻召集社區包片民警、網格員、物業負責人、街道相關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啟動了‘四方融合’議事解決流程,很快就協調飯店進行整改,現在終于能享受安靜的生活了。”興華街道濱河花苑小區居民孔女士每逢說起此事,難掩心中的喜悅。
萬柏林區深入推進社區物業黨建聯建,推動居民小區物業服務和物業企業黨組織“雙覆蓋”,不斷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今年以來,萬柏林區創新實施“警務人員+網格員+物業人員+社會力量”的“四方融合”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全區選派110名民警兼任村(社區)黨委副書記或主任助理,156名社區“兩委”成員和100余名物業黨組織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引領帶動4948名物業人員、13128名志愿者廣泛參與,加入小區“紅色朋友圈”。截至目前,全區139個村(社區)通過“四方融合”聯席會議,解決了居民日常“煩堵難”矛盾問題1152件。
監督評價“活絡”實現暢路通渠
萬柏林區在太原市率先完成城中村改造整村拆除、西山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搬遷安置工作,從拆到建,由“村”變“城”,集聚了692個居民小區,涵蓋326家物業服務企業及服務項目。面對如此大體量的小區和物業服務企業,住建部門的“單打獨斗”,在日常管理監督方面往往“有心無力”,如何加強物業服務監督成為長期以來困擾基層治理的“老大難”問題。
記者走訪了解到,居民普遍認為,對物業公司進行監督評價是保障自身權益、提升居住品質的必要手段,希望通過多元監督評價,促使物業公司更加規范、高效地提供服務。
“物業好不好,群眾說了算。我們每半年組織小區居民給物業企業打一次分、排一次隊,前30%進紅榜,推薦評優評先,優先承接無物業小區,后30%上黃榜,由街道會同住建部門約談、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清退。汾河外灘小區業主委員會就依法依規解聘更換了物業公司。”興華街道住建科劉震卿說道。
近期,萬柏林區委組織部會同區住建局聯合印發《關于常態化開展物業服務監督評價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由社區(小區)黨組織牽頭,通過“入戶走訪一批、問卷調查一批、民主測評一批”的方式,真實客觀地了解居民物業服務滿意度。
在定期監督評價的基礎上,萬柏林區還積極推廣應用“萬柏林基層治理服務平臺”等信息化治理終端,試點開放物業監督、隨手拍等應用服務功能,群眾可以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關于物業服務方面的投訴建議等在線上發布上報。
“五措并舉”監督實現賦能增效
“我們探索了‘一諾雙評三監督四成效’工作法,將物業監督評價結果與物業費用支出掛鉤,其中評價85分以上全額發放,由物業企業全額支配,70分~85分發放80%,50分~70分發放60%,50分以下發放50%,被評為50分以下時,第一年黃牌警告,第二年物管會啟動重新選聘物業公司,實現了看得見組織、看得見服務、看得見監督、看得見成效。”南寒街道金澤華府小區黨總支書記齊婉君向記者介紹說。
物業監督評價結果不僅要評出來,更要用起來。萬柏林區通過公開公示、分級處置、正向激勵、整改提升、“吹哨”聯動“五措并舉”強化部門、層級聯動,答好物業服務質量提升“新答卷”。
萬柏林區城市建設中心主任王建生說:“今年,我們與物業企業執行政府指導價項目服務等級核查整治同部署、同謀劃、同推進,通過全面摸排、投訴受理、現場核查、部門聯動強化物業評價監督結果運用。截至10月底,全區辦結投訴1147件,對投訴線索較多的33個物業服務小區開展現場核查,對27個物業服務項目實施降級降費、移交處理等懲戒手段,進一步規范了物業服務行為,促進全區物業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