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發
盜版書為何屢打不絕?如何保護讀者和作者權益,維護圖書市場良好生態?
越來越多盜版書轉為線上銷售
不久前,有作家通過自媒體賬號發文,痛斥網購平臺售賣盜版書對新人作家危害深遠,再次引發出版界和社會公眾對圖書盜版問題的關注。
盜版書是圖書市場的“頑疾”。如今,越來越多的盜版書轉為線上銷售,并從電商平臺向各大直播平臺擴散,售賣手法更隱蔽、更多樣化,數量巨大,難以統計。
記者進入一家名為某“圖書旗艦店”的網店,書籍宣傳圖標注“版社直發正版承諾”。記者詢問客服圖書是不是正版,對方回復“原版授權一比一的”,再追問才告知“是按原版一比一印刷的”。
“高清影印”“絕版復制”“微瑕處理”“線上甩賣”……盜版商家打著各種幌子,買家若不仔細甄別,極易落入“圈套”。
從作家到出版社、從個體讀者到行業生態,都飽受盜版書侵害。
“一本書被盜版售賣了20多年,真是讓我心酸。”作家劉亮程發出這樣的心聲。2022年,經查證,某電商平臺上有90多個網店在售賣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等盜版書,合計盜賣數額達500多萬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部分圖書采用一系列防偽手段,仍擋不住盜版肆虐;接力出版社設置打盜專員,經測算,盜版影響了正常銷售額的20%至30%……
有網民稱:“最可惡的是童書盜版,會影響一個孩子對書的美好印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的檢測報告曾顯示,不少盜版書紙張和油墨都不達標,對孩子生長發育會造成危害。
暴利驅使是主因
盜版書為何仍屢禁不絕?業內人士透露,暴利驅使是主要原因。
盜版盜印門檻很低,無需支付稿酬和精編細校,只需低廉的印刷費用和材料。“一本萬利”的誘惑讓不法分子鋌而走險,還催生出一批專業從事盜版盜印的“家庭作坊”。
盜版輕而易舉,打擊盜版卻舉步維艱。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后,同名書籍熱銷。在電商平臺上,其盜版書低至幾元一本。花城出版社社長張懿告訴記者,一些盜版店鋪被投訴下架后,往往第二天又上架;按照網上店鋪營業執照注冊地址投訴至執法監管部門,絕大多數是虛假注冊,查無此人。
我國刑法規定,出售盜版書如數額巨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可能會受到刑事處罰。然而,業內人士普遍反映,打盜版就像“打地鼠”,維權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見效慢,困難重重。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檢察院金融與知識產權檢察室負責人李攀介紹,這幾年,盜版圖書的涉案金額逐漸增大,網絡銷售盜版圖書數量多、隱蔽性強,難以有效打擊。
“究其原因,一是嫌疑人往往同時注冊多個網店銷售盜版書籍;二是全國各地制售盜版書籍的人員互相勾連配合,發貨通常使用虛假地址,執法人員難以落地查人;三是網絡數據容易刪除毀滅,現場查獲的往往只是小部分盜版書籍,實際銷售量難以核查。”李攀說。
合力整治“老大難”問題
對于盜版書這個“老大難”問題,專家建議,從完善法規、加強監管、凈化環境等入手,合力整治。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侵權懲罰和判賠力度。
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潘凱雄認為,盜版商家被舉報后,往往只是下架整改或進行象征性賠償,其背后高額利益的驅動為盜版侵權行為留下了“再犯”的空間。
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著作權法已引入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大幅提高侵權違法成本。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完善了受刑法保護的作品范圍,將侵犯著作權罪的最高刑期提高到10年。
人民出版社法律編輯部編輯江小夏建議,進一步完善對圖書網店注冊運行、違法行為處罰等方面的法律規定。
——加強網絡平臺監管,落實網絡平臺主體責任。
李攀建議,通過大數據排查短期內大量銷售、價格明顯偏低的店鋪,及時預警并向司法機關提供線索。
專家認為,電商平臺不能當“甩手掌柜”,應更多擔負起主體責任,嚴格售書網店資質核驗,健全侵權投訴處理機制和商家信用追溯機制等。
——營造良好版權環境,強化維護正版的版權觀念。
調查中發現,個別消費者在接受盜版書商提出的小額賠付、退款不退貨等和解請求后,嘗到了“甜頭”,甚至只買盜版書、不買正版書。
廣東金融學院知識產權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安雪梅表示,要扭轉這種錯誤觀念,就要推進版權保護社會共治,在全社會樹立維護正版、抵制盜版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