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式樣是決定古建筑等級的主要因素之一,廡殿頂是中國古建筑中等級最高的屋頂形式……”11月25日下午,在位于我市鐘樓街二期的觀汾小酒館,一場主題為“檔案中的山西古建筑”的“學術酒吧”活動現場,滿座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主講人山西省住建廳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山西省檔案學會副會長張兵說到“廡殿頂”時,略作停頓,面向觀眾解釋道:“這個‘廡’,要讀wu,三聲。”
“學術酒吧”是一種新興的城市青年文化現象。今年,它在國內一些城市興起后,太原海歸讀書會的兩位負責人范銳、董曉磊著手把它“引過來”。“學術之‘重’、遇到酒吧的輕松氛圍,一定會帶來一些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董曉磊說,截至目前,兩期活動都非常理想。
“學術”“體驗”并重
10月下旬,太原海歸讀書會推出第一期“學術酒吧”活動,地點在吾悅廣場的“后來”酒吧,主題是“食品安全和健康”,兩場講座如約而至。畢業于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院的博士潘潘帶來一場《以科技創新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為題的精彩學術講座;就職于山西中醫院的殷利茜作了《誰動了你的“心”?讓生命高質量延長》的主題分享。現場20多人參加,好評如潮。
11月20日,太原海歸讀書會網絡平臺發布第二期“學術酒吧”活動后,短短4天時間,吸引近8000人關注,報名者逾百人,受當日活動場地限制,現場有60人參加。
“每一期‘學術酒吧’活動,我們都會邀請在某個領域的資深人士做主講嘉賓,學術話題是比較前沿的,也是年輕人熱衷關注的,比如會涉及科技、歷史、文化、法律等諸多領域。活動地點是流動的,我們會選擇那些有特色的、氛圍感很足的酒吧,確保活動在一個閑適的氛圍中進行。有不少觀眾是一場不落地追著參加,就像追一場‘流動的盛宴’。”董曉磊說。
25日下午,距離第二期‘學術酒吧’活動開始還有20分鐘,從事金融業的“90后”小趙就到了活動現場。他環顧左右,在一張吧臺凳前坐下來。“學習環境很重要,把學術講座的地點,安排到裝修簡約、格調雅致的酒吧里,一邊聽講座,一邊喝杯咖啡或品點小酒,對參與者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學習體驗。”
“嚴肅”“輕松”同在
受邀做太原海歸讀書會第二期‘學術酒吧’活動的主講人,聽到“學術酒吧”這個詞,張兵的第一反應是感覺新奇,他不排斥新事物,“年輕人用一個新的載體推廣山西古建筑文化,這是一件好事,要支持!”
在活動現場,張兵看到熟悉的播放大屏,接著看到陌生的“講桌”——一張桌面是圓形的木質茶幾,配一個高腳吧臺凳。“工作人員介紹說,筆記本電腦要放到茶幾上,我要坐在吧臺凳上,這還真是講課新體驗的一部分。”他說。
好風憑借力。一部《黑神話:悟空》游戲,帶火了山西文旅,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山西古建筑。“黑神話與山西古建筑、山西古建筑為什么牛?古建筑看什么?怎么看?……”張兵設置的主講小主題,牢牢地吸引了在場觀眾的注意力。
張霖是第二次參加“學術酒吧”活動,從醫的她平常工作節奏緊張,對“周末放松”有自己的看法:“聽一場高質量的講座,是一次很好的放松。‘走到一處古建筑前,應該看什么’,今天這個小專題非常吸引我,屋頂、屋身、臺基,主講人從這些方面娓娓道來,聽來獲益匪淺。”
從事房地產行業的“95后”程赟玥,一直凝神細聽講座的每一板塊。“這次講座的切入點非常好,主講人講得也很深入,聽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她認為,學習雖是一件嚴肅的事,但是如果有良好的氛圍感,也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聚在一個開放、包容的公共空間,聽一場有品質的學術講座,真是一件幸事。”
“學術有分量,我們要尊重學術的‘重’;舉辦學術講座的場所,可以‘輕’,可以新潮、雅致,這不矛盾。‘學術酒吧’,背后是一個跨域融合的思維,我們希望用這個新的融合思維,把更多太原乃至山西的資源、文化連接起來,讓更多年輕人看見。”范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