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如何做好“村改居”治理的“后半篇文章”,實現社區高質量發展,成為柴村街道黨工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營村社區通過結對共建,擴大黨建聯盟的方式,引入了更多能夠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的優質公共資源,探索實施“以空間換服務、以服務促效益、以共建結聯盟、以效益惠民生”的發展模式,持續提升“村改居”后的社區治理效能。
以空間換服務
在“村改居”過程中,營村社區預留了后續發展地片,但長期閑置不是個辦法。如何利用好預留地片,為居民提供更多生活便利呢?
社區黨委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重中之重,積極探索方法路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民生項目建設。社區新建和引進了汽車充電站、物流園、機動車檢測站、自營物業、社區食堂、體育俱樂部6個項目,進一步滿足居民生活需求。以預留空間換取更便捷的服務,這樣的方式給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以服務促效益
社區項目運營后,營村社區黨委制定“需求、資源、項目”3個清單,并將其作為基層黨建的重要內容,由黨員帶頭與企業對接,以提供精細化服務為目標,與企業共同梳理用工需求,為轄區居民提供服務類就業崗位200余個。同時,項目的投用帶動了社區餐飲、住宿等相關服務業的發展,社區集體經濟增收達50余萬元。
圍繞資源載體聯用、黨建活動聯辦、服務群眾聯做、文化社區聯建、志愿服務聯動等方面,營村社區黨委積極開展共駐共建,與項目單位黨組織形成黨建聯盟,最大限度凝聚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合力,與企業“手牽手、共發展”。
以共建結聯盟
營村社區黨委推動志愿隊伍、黨建力量、企業資源與黨群服務中心有效連接,不斷擴大黨建聯盟范疇,發揮聯盟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更便捷的服務。
12月2日,剛剛辦完汽車檢測業務的居民王女士說:“把車鑰匙交給工作人員,剩下的由他們來完成,審核的速度很快,一個小時左右就檢測完成?!睋?,該社區引入企業資源——機動車檢測站,為居民提供“一站式”車檢服務和免費叫車代檢服務,填補了三給片區沒有機動車檢測站的空白。
從“封閉自有”轉變為“開放共享”,社區通過黨建聯盟的形式持續提升片區發展優勢。同時,營村社區以“定制需求清單,共建單位認領服務項目”的方式,搭建“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平臺,聚焦城市黨建、社會治理等工作,實現組織共建、服務共抓、資源共享。
以效益惠民生
營村社區將集體經濟發展“紅利”投入到各類民生事項中。整合轄區資源,開辦社區食堂,有效緩解了老年人的“三餐”問題,同時也為居民、上班族提供了便捷的餐飲服務。該社區還大力發展幼小托育服務,在旭贏新區建設托育室,幫助家長解決入園前帶孩子的難題。
此外,營村社區還持續開展文化惠民、衛生整治、助老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志愿活動,增強了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夯實了社區治理的基礎。
營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全保表示,下一步,社區將繼續大力招商引資,進一步構建優勢互補、融合聯動的城市基層黨建格局,給居民帶來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