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經濟日報》“視覺”專版以《榫卯匠心》為題,通過多幅圖片呈現了位于太原古縣城的山西古典傳統藝術博物館內琳瑯滿目的古建筑模型。
走進位于太原古縣城的山西古典傳統藝術博物館,琳瑯滿目的古建筑模型讓人目不暇接。栩栩如生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傳統榫卯結構的精巧與魅力一覽無遺。
報道介紹,在古代,人們建造廟宇、塔樓之前,會先制作一個等比例的模型,這樣的模型制作被稱為“扎小樣”,并逐漸演變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2024年,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凝聚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體現了古老的力學知識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如今,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不僅在古建修復上發揮著重大作用,更與文創、家居設計等相結合,綻放新的光彩。國家級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祁偉成在展示不同朝代的斗拱。斗拱通過榫卯之間縱橫交錯的組合,在不使用一根金屬連接件的情況下,讓建筑可以屹立千年。
報道圖片中,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展示的精美古建筑模型;有國家級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祁偉成在制作古建模型,他先后參與多項文物保護修繕工作,主持制作了100余套古建筑模型;有拍攝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的傳統古建筑模型,其斗拱密布、榫卯相扣的連接方式,讓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獨特的柔性結構體;還有山西太原市古典傳統藝術博物館文創店,古建筑拼裝潮玩模型以紙為材,拼裝為法,深受消費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