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進入“90+”,達到93.6%,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4.48,同比下降0.2%,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改善幅度全國第2;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翻開去年我省的“環境賬單”,一組組數據扎實亮眼,一項項工程按期推進,推動著三晉大地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也推動著百姓的生態環境幸福感不斷攀升。
守護藍天保持清新環境
春節期間,我省空氣環境質量持續保持良好,不少人紛紛選擇擁抱自然風光,感受藍天白云之美。在江蘇工作的長治潞城區市民張宇鑫今年回鄉過年,當他聽說全市的公交車大部分都換成了新能源公交車,不禁感嘆:“變化真的是太大了,空氣越來越好,環境也越來越好。”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3年,我省以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大力推進“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深入推進企業污染治理,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推動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大力推進結構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積極推進煤電行業“上大壓小”項目,壓減粗鋼產量131.8萬噸,煉鐵先進產能達到60%以上,全面關停我省4.3米焦爐,焦化企業全部實現干法熄焦。能源結構調整方面,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4.8%,新增完成清潔取暖改造35.6萬戶,實施中部城市群和上黨革命老區散煤清零工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方面,鐵路煤運量72906.7萬噸,同比增長1.4%,有序推動重卡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新能源更新替代,全省各縣(市、區)均劃定高排放禁用區。用地結構調整方面,會同多部門開展城市揚塵綜合整治,統籌推進工地、道路、堆場、裸地、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揚塵“五塵同治”,截至目前,全省共檢查各類揚塵點位53.9萬余處,發現問題3.9萬余個。
同時,我省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完善日分析、周調度、月盤點秋冬防工作機制,加強會商分析和指揮調度,指導市縣精準開展重污染天氣應對;持續開展夏季臭氧污染治理,建立走航執法聯動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治理,促進煤電行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2023年,我省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4.48,同比下降0.2%;扣除沙塵異常超標天后,優良天數比例為76.4%,好于國家下達我省年度目標4.9個百分點,在京津冀及周邊省市排名第2,僅次于北京;重污染天數比例為0.9%,連續三年穩定控制在1%以內。
治水興水推動水質良好
冬日行走在介休的汾河沿岸,寒冷的空氣撲面而來,陽光透過云層灑在雪地上,形成一片片金黃色的光斑,映照出最美的風景,吸引著眾多攝影愛好者們前來捕捉美好瞬間。當地的攝影愛好者馬瑞剛說:“從去年開始,我便經常騎著自行車到汾河沿岸采風拍照,這幾年汾河變化真是不小。每次來到這兒,我都能感受到這片土地散發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為加快實現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介休市不僅在“治水”上下真功夫、在“興水”上科學施策,還在“護水”上突出重點、在“管水”上拿出實招,特別是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介休段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為汾河沿岸增添了一道重量級的生態綠廊。該市對汾河廊帶左岸外堤坡處的汾河二號濕地進行了生態綠化提質,并實施了3.3公里汾河廊帶介休濕地公園段路面提升改造工程,打造了3個親水平臺,進一步提升了汾河水質,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
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介休段生態治理工程項目負責人李莉介紹說:“汾河百公里介休段生態治理工程全長22.2公里,通過堤防生態化改造,灘槽整治及景觀綠化等工程的實施,改善河道生態,形成百公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水利長廊、生態長廊、文旅長廊,最終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如今,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介休段已經成為了百姓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休閑觀光帶。
2023年,我省強化頂層設計,高位推動“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同時,聚焦重點關鍵,深化綜合治理,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推動完成6條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大力實施以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潛流濕地為主的生態化治理工程,全省累計建成各類人工濕地50余座。 2023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年度目標。海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首次達100%。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90%。汾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80.9%,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為我省歷史最好成績。
防治土壤保障“吃住”安心
太原市作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面臨嚴峻形勢,為改善土壤環境質量、防范土壤污染風險、保護人民群眾健康,太原市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總體思路,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確保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目前,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
2023年,我省生態環境部門始終堅持“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事為事”,緊盯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以及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
深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組織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進一步提升農用地污染風險防控的精準性,切實保障百姓“吃得放心”;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2023年對全省311個重點建設用地地塊全面落實調查評估和風險管控要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保障老百姓“住得安心”。
扎實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老百姓“水缸子”安全。省生態環境廳始終堅持“水土共治”,強化土壤與地下水協同治理。2023年全省累計完成37個化工園區、102個“兩場”(垃圾填埋場、危廢處置場)、192家工業企業、2028個閉坑煤礦、46個加油站、60個礦山開采區、8個畜禽養殖場的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評估。1/3地市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34家企業納入名錄管理,高質量推進國家地下水污染修復治理試點項目。
加快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2023年全省新增完成45個國家監管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圓滿完成國家下達我省2023年度目標任務,自我加壓完成90個省級監管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加快解決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來到新一年,更多的民生紅利將漸次釋放,更美的生態畫卷也將展露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