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工信局把抓項目、擴投資作為優結構、提質量的第一支撐,通過市、縣兩級“雙抓雙管雙推進”的跟蹤服務模式,推動省、市重點項目積極有序建設。1月至10月,全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1.3%,制造業投資絕對值則位居全省第一。
一個個具有引領性和帶動力的重點項目就像一個個孵化產業的“磁鐵”,產生了鏈接起一個個產業集群的蝶變效應,為太原工業長遠發展蓄力,為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重要承載地賦能。
大項目滾動發展
聚焦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線,圍繞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重要承載地的目標,市工信局全力以赴抓項目,擴大工業投資規模,進一步加強項目謀劃和儲備,把投資指標落到具體項目上,引導企業提高預期,形成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的滾動發展局面。
今年以來,市工信局深化落實投資項目和投產項目月調度工作機制,與縣區、開發區密切配合,提高調度頻率,適時補充調整調度內容,深入推進上下聯動,市、縣兩級“雙抓雙管雙推進”的跟蹤服務模式。
在全市工業經濟領域,省級52個、市級73個產業鏈項目,67個省級重點工程項目和113個市級制造業重點項目有序推進。太鋼熱連軋生產線優化升級改造、均和云谷·智能電機港等前期項目加快手續辦理進程;滬硅半導體硅片產線、山西電機高效電機等項目全面加速推進;晶科能源光伏垂直一體化、惠科電子新材料等項目部分投產。
嚴控“兩高”項目建設,推動低碳工藝革新和減碳升級改造,推進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達到標桿水平。鋼鐵行業加快產能置換項目、低碳節能升級改造項目建設,支持企業實現氫冶金的示范應用。
市工信局數據顯示,1月至10月,全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1.3%,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27%,占比較上年同期提升6.6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絕對值全省第一,制造業投資增速全省第二。完成投資232.34億元,同比增長28.2%。
好項目加快推進
市工信局緊盯重點項目,做好生產要素的協調保障,促進項目加快建設,盡早投產,形成更多增長點。
12月13日,太原氣溫驟降,但在太重新能源智能叉車項目建設現場仍是熱火朝天的景象。直臂升降車、吊車等車輛往來作業,建設者進行著屋面板固定等安裝工作,項目建設的“進度條”不斷刷新。該項目是省級重點工程項目“開工一批”代表項目,旨在打造集叉車主機及配件研發、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等于一體的智能物流解決方案,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各類叉車13萬臺。
經過數月改進攻關,太鋼熱連軋罩式爐雙線智能制造改造項目在9月順利竣工,開辟了智能化生產新通道。為順利完成這一智能制造改造項目,太鋼抽調精兵強將開展項目改進攻關。該項目通過搭建視頻網絡、遠程直呼通信、操作終端等智能化“中樞神經”實現了一廠兩線罩式爐生產運行“一腦兩用”,實現罩式爐遠程設備控制、遠程物流、遠程質量控制一體化等操作。
隨著山西電機制造有限公司高效電機基地建設漸近尾聲,沖剪工序部分設備已經在11月投入運行。高效電機基地是推進太原市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項目,目前基礎施工已基本完成,即將建成投產。
以該項目建設為契機,山西電機將按照現代化、智能化、效益化的目標,進一步擴產能、提質效,做強做大主業,延伸產業鏈條,為太原高端制造業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在煤化工行業,亞鑫減碳新材料、三強炭黑原料及能源循環綜合利用等項目加緊建設,發揮7米以上大機焦裝備優勢,申報國家級能效“領跑者”企業,推動清徐精細化工循環產業向“以化領焦”轉變。
抓項目謀劃長遠
為保障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我市還在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吸引更多資金投入重點項目建設。我市常態化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讓民營企業掌握更多的優質項目信息,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建設。
今年以來,我市已通過省發展改革委向民營企業公開推介項目4批,其中包括杉數科技(山西)求解器智算中心項目、太原半導體生態科技港項目、山西貝爾油庫擴建項目等重點項目。太原半導體生態科技港項目聚焦智慧、智能、智力,重點引進半導體及光電上下游產業,打造配套服務完善的半導體生態產業基地。11月,我市“開工一批”活動在該項目現場舉行,在工程機械鳴笛聲中,與會人員和工程建設代表共同為項目開工培土奠基。
2025年即將到來,這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我市厚積薄發、乘勢而上、加快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關鍵之年,以高質量項目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11月,市統籌謀劃重大項目工作組成立。作為全市項目謀劃建設的“指揮部”,工作組強化統籌協調,聚焦項目全生命周期,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及時協商解決重大問題,定期調度督導、檢查督辦,推動各級各有關部門提高工作效能,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同時,著眼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及時掌握國家和省相關政策,主動向上對接,用好智庫外腦,科學精準謀劃明年和“十五五”時期重點項目,狠抓項目儲備,積蓄發展勢能。
通過實施一批批成長性強、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重點項目,我市構建全鏈條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以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支撐全市經濟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