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站在2024年的歲末。回望這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錨定“六地”發展定位,堅定信心決心,奮力攻堅克難,統籌做好穩增長、提質效、強動力、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即日起,本報開設“跨年特稿”專欄,展示太原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太原實踐邁出的堅實步伐,在回望中感悟美好、匯聚力量,在期盼中攜手奮進、續寫新篇。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來自藍天的幸福感,是太原市民真真切切的感受。“今年的藍天白云特別多,美得讓人沉醉。”很多市民對今年我市大氣環境給出這樣的評價。
來自最新的環境監測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據初步統計,1月1日至12月28日,市區優良天數245天,優良率為67.5%,比去年同期增加11天;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73,同比下降3.1%。
“藍天幸福感”不斷提升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一條條舉措硬碰硬、一項項工作實打實,全市上下持續發力,協同作戰,合力攻堅,久久為功的結果。
圍繞攻堅重點持續削減污染
臭氧污染是目前全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隨著太原市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今年1至11月,臭氧更是逐漸取代PM2.5,成為我市首要大氣污染物,而且呈現“來得早、峰值高”的特征。
怎樣爬坡過坎闖難關?太原市早行動,“夏病冬治”“削峰攻堅”,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重點打擊揮發性有機物無收集系統直排、無處理設施直排、未及時更換活性炭等吸附劑、未達標排放等行為,一系列重拳接連出擊——
控!“夏病冬治”期間,完成工業企業源頭替代企業174家,更換活性炭企業357家,包裝容器回收181家,8家企業和52輛運營油罐車全部完成泄漏檢測與修復。
改!316家干洗企業全部使用全封閉式干洗機,7座儲油庫和43座加油站完成安裝三次油氣回收裝置。
查!臭氧削峰攻堅期間,檢查工業企業950家次,發現92個問題;檢查餐飲企業8670家次,發現53個問題;檢查燃油燃氣貨車近9萬輛次、渣土車約2.2萬輛次,尾氣超標數量77輛,天然氣貨車拆除后處理裝置數量265輛;檢查汽修企業950家次,發現問題52個……這些問題全部得到整改。
治!餐飲行業完成清洗3585家,城六區724家燒烤店全部完成清洗。
劃!針對柴油貨車穿行市區所帶來的氮氧化物污染問題,對13條重點道路進行管控,取消部分貨車禁行區,城市配送貨運通道由原先的3條增加至5條,建成大氣污染防治綠色運輸示范區,進一步優化了貨車行駛路線。而隨著西北二環高速公路近期通車,我市也正在制定過境燃油燃氣貨車分流政策,避免部分車輛穿行繞城高速公路。
防控臭氧污染,離不開科技支撐。清徐工業園區是形成臭氧兩大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大戶,市生態環境部門對園區內16個重點在產企業安裝了在線監測設備和28套用電監控系統。“給企業的環保設施裝上在線用電監控,就像給環境執法人員裝上‘千里眼’,排污設備有沒有‘偷懶’,一目了然。”一工作人員介紹。
聚焦短板弱項持續精準發力
施工工地是揚塵污染監控的重點區域,具有點多、面廣、易反復等特點,已經成為大氣污染治理中的頑固性問題之一。為提高執法的精準度,城管執法部門與生態環境部門溝通對接,調用走航監測車,進入建筑工地開展揚塵專項走航監測。
“一旦數據值偏高,走航車將及時預警,我們再督促責任監管大隊進行精準化治理,限期整改到位后再反饋給我們,大大提高了揚塵治理的精準度和針對性,實現PM10指標的穩定好轉。”一執法人員介紹。
以往,城管執法人員主要依靠“車轉人巡”的方式巡查工地,“大水漫灌”式的模式容易造成監管空當,也影響執法效能。而今,城管執法部門利用無人機對環境敏感區、土方作業工地和城鄉接合部等重點區域及重點管控的施工項目展開巡查。
對數十處土方作業工地,城管部門對相關工地,實現24小時遠程無死角全覆蓋監測監控,數字化治塵取得突破性成效。執法人員通過手機、電腦終端,便可實時監控工地的現場狀況,精準調度執法人員前往處置,把執法力量集中到最需要從嚴管控的“點”上。
在2025年春季開工前,城六區、綜改示范區、中北高新區、西山示范區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和“三縣一市”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施工工地,還將完成β射線監控設施安裝和監控平臺完善工作,全面落實揚塵精細化管控措施,嚴格落實建筑工地“六個百分百”要求。
不同區域,污染防控的重點不同。如奧體片區渣土運輸污染、揚塵污染、露天焚燒等問題突出,市區兩級執法部門以冶峪河南北沿岸、晉陽大道、新晉祠路、西寨北街、西寨南街、濱河西路沿線為重點,持續開展夜間執法管控,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直至該區域污染物高值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此外,我市依托市大氣污染指揮調度平臺數據監測、分析、調度作用,整合高空視頻、用電監管、無人機巡查、渣土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在線監控等功能,精確鎖定污染源頭,形成問題清單和整改任務臺賬,限期“銷號清零”。截至12月28日,發現交辦和整改問題1.2萬余件,問題基本得到整改。
推動產業升級持續主動出擊
12月18日零時起,太原市發布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應急響應。納入應急減排清單的企業迅速響應,按照重污染績效評級等級和“一廠一策”應急預案,實施限產、減排等措施。同時,聯合晉中市、呂梁市、陽泉市和忻州市,每當發生區域性的重污染,五市聯合會商,共享預報信息,實現區域污染的聯防聯控。
為科學精準、依法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我市對鋼鐵、焦化等重點行業根據環境績效,分為A、B、C、D級以及引領性和非引領性等級別,并采取相應的差異化減排措施。在重污染天氣預警下,原則上,A級和引領性企業在重污染期間可自主采取減排措施,并減少監督檢查頻次;B級及以下企業和非引領性企業,減排力度應不低于應急減排措施的相關要求,C類、D類企業則采取更加嚴格的減排舉措。“通過差異化管理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推動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實現高質量發展。這種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也得到很多企業的支持。”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以來,我市已完成垃圾發電廠氮氧化物、太鋼軋鋼工序、美錦華盛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工程;關停西山熱電和太鋼東山石灰石礦工業爐窯,2家燒結類磚瓦窯企業已不具備生產條件,于年底前淘汰。
清徐縣3家焦化企業,也將完成備用干熄焦改造。相比濕熄焦,干熄焦有哪些環境效應?
以山西美錦焦化項目260噸/時干熄焦為例,2座干熄焦裝置每年可處理約400萬噸焦炭、每年節約用水量約256萬噸、每年利用回收的蒸汽發電量達6億千瓦時。而依照《清徐縣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該縣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為12.88億千瓦時。
雖然天氣寒冷,但穿行在太原市大街上掛著各地牌照的旅游大巴,依舊絡繹不絕。這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古老的建筑與優美的生態環境相映成趣,構成“天命人”眼中最美的“太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