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 >> 今日聚焦

省人大代表建議加強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來源:太原日報 作者: 李俊華 2025年01月19日 06:27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供了總綱領、總遵循、總依據,也為太原市提供了加快建設國內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實踐路徑。

  在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胡建林代表提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太原市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努力走出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太原模式”。

  走時代化之路

  “作為歷史中的存在,要將傳統文化轉化、發展為現實中的存在,必須面向時代、回應時代和人民,在這種回應中提供方案、接受檢驗?!焙纸ㄗh,要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和文明守望工程,以世界眼光創新,營造保護文物的良好氛圍。

  他認為,建設極具文化特色的“博物館之城”正是太原的探索之一。通過建設類型豐富的博物館,推進“博物館+”融合發展,讓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來,讓歷史與文化在市民心中生根發芽,共同構筑起城市的文化自信,推動文化遺產資源的合理、適度、活化利用,助力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激活文化消費市場,為太原加快建設國內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添磚加瓦。

  走大眾化之路

  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就要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太原堅持把歷史文物或文化遺址融入城市更新建設中,實現“公園是文物、文物在公園”的做法得到社會廣泛關注。

  “守正創新,把文化遺產保護和民生設施建設相結合,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有序增加商業業態,有機導入民俗風情等文化記憶,使人民群眾更親近地感受歷史文化魅力。”胡建林說。

  應推廣歷史文化遺產原址保護活化經驗,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建立聯動機制,搭建多層次、多維度文物交流展示平臺,支持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走數字化之路

  當前的歷史文化傳承發展存在碎片化、單一化和斷層化等現象,而數字技術則能實現傳統文化資源高頻次、全方位、低成本傳承的效果。

  胡建林舉例,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是文物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鮮活實踐,不僅是國內將歷史原因造成分離的珍貴文物與原始環境全方位虛擬合體的首創,也是國際上第一例該類型文物的大型數字復原巡展,為中華文化數字化、全國博展業提供了可借鑒的“太原模式”。

  今后,太原市應進一步加快數字技術與文物保護利用融合發展,推進文物資源數字化、文物管理信息化、文物展示網絡化。以晉祠博物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等為案例,探索實施“文博云漫步”直播系列活動,實現媒體深度融合,以數字化技術打造多個沉浸式體驗場景,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加鮮活生動、喜聞樂見。

  走國際化之路

  太原天龍山石窟承載著“錦繡太原城”的厚重底蘊,2019年以來,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在法國、埃及、希臘等地展出,收獲海內外的高度關注,讓太原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胡建林建議,統籌文化遺存保護與利用,優化組織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北齊壁畫數字展覽體驗等更多優質示范項目,加快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展西山沿線文物聯合申遺。以講好“太原故事”為著力點,實施中華文物全媒傳播計劃,利用好對外文化交流平臺展示新形象,全面提升太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走系統化之路

  太原市只有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才能筑牢文化遺產保護安全屏障,適應漸次興起的“文博熱”“考古熱”“非遺熱”,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遺產的價值作用。

  胡建林建議,加快改革創新,深化文化文物文旅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成立文旅集團,打造一批文物保護和傳承利用的“高地”,以優質生產力豐富旅游業態,提供優質產品。要加強系統思維,落實好新出臺的《國土空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指南》,建立完善整體保護文物本體和整治周邊環境的協同保護機制。加大投融資力度,加速形成政府指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資金難題,助推太原國內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為加快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奠定堅實基礎。

  

(責編:田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洲县| 荆门市| 太保市| 邢台县| 克什克腾旗| 三亚市| 额济纳旗| 富锦市| 新安县| 勃利县| 疏勒县| 平乐县| 鸡东县| 咸丰县| 唐山市| 邵阳市| 察隅县| 佛教| 桂阳县| 韩城市| 太原市| 五寨县| 济南市| 六安市| 清水县| 简阳市| 瓮安县| 开化县| 云霄县| 九台市| 贺兰县| 长海县| 易门县| 宣城市| 青海省| 法库县| 北京市| 莆田市| 德兴市| 呼玛县| 江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