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佳節,共賞戲曲之雅韻,領略文化之幽美;賀新春,同觀晚會之繁華,感受藝術之絢爛。
汾河之畔波光粼粼,古城之中歲月悠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全國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與文化之旅,向海內外受眾送上了一份乙巳蛇年的真摯祝福,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光芒。今年春節戲曲晚會首次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古韻今風巧妙融合,錦繡太原更是以滿腔熱忱,誠邀天下賓朋,品味年的溫馨,感受晉陽風華。在這里,每一幕都是戲,每一景皆成詩,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今年“春戲晚”數據斐然,收視、熱度、口碑更是“全面開花”,刷新多項紀錄。收視率高于去年,在全國同時段晚會類節目中收視排名第一,首次觸達全國百城千屏;相關新聞報道累計觸達超5億人次;《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學習強國”、《半月談》、《環球時報》等權威媒體先后報道;超18個省市級主流媒體予以報道;多家海外國家級媒體平臺陸續報道……
這是一次以三晉大地為舞臺的戲曲盛宴。在這里,總能從精彩的節目中找到山西悠久深厚的戲曲歷史,領略太原戲曲的醇厚之韻。在這里,京劇的鏗鏘有力、豫劇的婉轉悠揚、越劇的清新明快、黃梅戲的質樸細膩……猶如百花爭艷,各展風采,熠熠生輝,展現出中國戲曲的多元魅力和不竭活力。
這是一次以青春時尚為亮色的國潮慶典。在這里,總能從創新的表達方式中深度聚焦山西豐富的非遺元素,體會到戲曲作為中國文化符號的獨特魅力。在這里,以戲曲文化和當代國潮為依托,正在形成一條推動地方文旅產業長久可持續發展的“央地合作”共贏脈絡,太原也正聚力打造時尚化、年輕化的“國潮戲曲之都”和演藝之都。
這是一次以千年文脈為底蘊的文化之旅。在這里,“戲曲+現代科技”擦出火花,“戲曲+多媒體技術”呈現新景,“戲曲+電影跨界互動”開拓新篇。在這里,戲曲很古老,戲曲也很時尚,正是有了一次次不斷探索,才實現了視聽效果的有效“增值”,才實現了戲曲文化的持續“破圈”。
錦繡太原,這座承載著千年風華的古城,以其獨有的韻味訴說著過往與現在的樂章。臺上,戲曲文化古韻悠揚,唐風晉韻交織纏綿;臺下,名家與戲迷激動不已,沉醉于這份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對歷史的敬畏、對文化的敬仰,更有一份對這座古城的眷戀。
此刻的錦繡太原,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讓古今在此交匯、讓心靈在此共鳴、讓文化在此傳承。
一次如約而至的“雙向奔赴”
山西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與央視獨具匠心的創意靈感,在這個新春佳節交相輝映,共同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曲盛宴。
這是一次如約而至的“雙向奔赴”,央視春節戲曲晚會落地山西太原,這一抉擇充分彰顯“春戲晚”對于傳統文化根源的深刻追溯,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山西是個好地方,村村有廟,廟廟有戲臺。”晉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武凌云稱贊說。一組令人傲嬌的數字更是凸顯了戲曲在這塊土地上的繁衍盛況:在現今出土的戲曲文物中,山西在全國排名第一;現今所存的戲臺數量,山西仍為全國第一;金元時期的戲曲大家,以山西為最多;在全國所有的戲曲種類中,山西仍然排在首位。
山西,被譽為“中國戲曲搖籃”,最早的戲曲發祥地之一。悠久深厚的戲曲歷史、鼎鼎有名的戲曲大師、古樸優美的戲曲文物、千秋各具的戲曲劇種,猶如一堂細膩動人的戲曲文化大師課,緩緩鋪陳開來,令人嘆為觀止。
山西出戲曲“狂人”。元雜劇,是戲曲的成熟形式,元代也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山西劇作家占據了黃金時代的“半壁江山”。三晉戲曲大師群星璀璨、佳作如云,“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都是晉籍,其作品流傳至今。
山西有劇種“繁星”。戲曲豐盈大眾生活,山西人對戲曲是真愛。上世紀80年代,山西戲曲劇種50余個,目前依然有38個劇種活躍在舞臺上,劇種數量占全國九分之一,居全國首位。山西四大梆子——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對戲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除四大梆子外,晉南眉戶、上黨落子、耍孩兒等地方小戲,好似繁星點點,閃耀各處。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從古老的戲臺到現代都市的街頭、舉世矚目的舞臺,古韻今風,聲聲不息。近年來,我省更是將免費送戲下鄉進村惠民工程作為一張文化品牌,僅2024年全省已完成免費送戲下鄉進村1.6萬余場,完成率161%。
此外,山西太原有101座博物館,作為“博物館之城”,晉陽古城的文化底蘊,與總臺春節戲曲晚會的文脈傳承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當歷史沉淀和時代機遇際會,春節戲曲晚會如約而至。
一支高效協同的“太原力量”
春節戲曲晚會誕生30多年來,已成為春節的文化標志之一。戲曲盛宴歲歲如期上演,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戲曲藝術家與晚會編導團隊堅持守正創新,以傳統戲曲演繹新時代的城市發展故事,成為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歡樂源泉之一。如今的“春戲晚”更是從演播室走向戶外,走入晉陽古城,走近煙火人家,成為“央地聯動”的創新表達,實現“戲曲+文旅”融合傳播的文藝范本。
這臺晚會,既是戲曲名家相互交流的藝術盛會,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的展示平臺。山西是聞名全國的戲曲大省,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落地太原,珠聯璧合、恰逢其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春節戲曲晚會落地太原工作。
2024年12月中旬,由市委宣傳部制定的《2025央視春節戲曲晚會保障工作方案》下發,經過前期周密部署,按照高標準、高要求,太原成立了籌備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專班工作組的職責,適時啟動了實體化運行。
2025年1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韋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王曉真出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召集人張國飛,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程永平介紹有關情況。
為確保“春戲晚”順利錄制,高效協同的工作專班展現了全方位的“太原力量”,綜合協調組、藝術協調組、技術保障組、宣傳推廣組、安全保障組、后勤保障組各司其職,統籌20余家相關單位形成強大合力,秉持“當日事當日畢”理念,連續奮戰一個多月,展現了太原高效、開放、熱情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
按照市委宣傳部的安排部署,除完成宣傳報道任務外,太原日報社在《太原日報》《太原晚報》專副刊版面同時推出“太原有戲”專欄,介紹悠久的戲曲文化。
除服務保障工作外,還有眾多省城高校的大學生作為群眾演員參與了晚會錄制。來自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專業的40名學生參與了“春戲晚”的錄制,大家不約而同地說:“這個春節一輩子都忘不了。”
“說到太原,其實特別有感觸,我來過太原很多次,有很多朋友在太原,朋友們帶我去吃各種各樣的面。”談及“春戲晚”的策劃理念和對太原的感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策劃、總撰稿池浚表示,“太原的變化讓我覺得既熟悉又陌生,和十幾年前來的時候完全不一樣。而且太原的戲曲文化古樸厚重,新的建筑、新的展陳方式、新的精神面貌,讓人覺得這座城市不斷在生長,如同我們的晚會一樣,都是戲曲,但又以多元的新樣態、新樣貌、新形式呈現,具有新時代的蓬勃朝氣。”
一枚歲月流轉的“太原印記”
1月30日晚,《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綜合頻道與戲曲頻道璀璨首播。晚會自錄制至播出,名家新秀紛紛誠邀四海賓朋共赴錦繡太原,領略穿越千年、歷久彌新的晉陽風華。
晚會以“盛世梨園,錦繡山河”為主題,巧妙依托太原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底蘊與深厚歷史積淀,將主舞臺匠心獨運地設于太原古縣城的樓臺亭閣之間,利用無人機航拍的壯闊視角、外景街區秀的靈動演繹,晚會舞臺還巧妙延伸至晉祠的古韻悠長、迎澤大橋的現代風貌、鐘樓街的繁華熙攘、山西博物院的珍寶璀璨,一派濃郁喜慶的氛圍。
少兒表演《戲游童夢》以萌娃的純真演繹,生動詮釋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璀璨光輝。多劇種創演《山水情緣》則是4個劇種《白蛇傳》的精彩呈現,4位白娘子輪番登場,共獻蛇年祥瑞,寓意美好。戲曲融合表演《跨越山海》,聯動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10多個海外戲迷團體,多屏共唱、同頻互動。
為呈現戲曲藝術薪火相傳的精神,傳承情景表演《弦歌不輟》力邀陳少云、趙葆秀、孟廣祿等名家攜新秀同臺獻藝,原汁原味地為戲迷票友唱響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其中77歲京劇名家陳少云和趙葆秀,帶領弟子演繹了膾炙人口的名段,鏗鏘有力,高潮不斷,引得觀眾拍手叫絕,在熱騰的氛圍中上演了一幅“老帶新、傳幫帶”的戲曲發展新圖景。
節目中,山西太原的身影無處不在。極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嘉年華《百戲芳華》深挖山西本土劇種與非遺、民俗的獨特魅力,于古街巷內上演一出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戲曲聯歡。地域特色表演《老巷煙火》則穿梭于太原的古街老巷與潮流地標之間,將非遺、民俗等巧妙融合呈現在戲曲文化的獨特韻味中。多媒體視覺節目《活色生香》運用技術手段“喚醒”山西博物院的金代戲俑、晉侯鳥尊等珍貴國寶,讓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上演穿越時空的晉祠古戲臺奇幻之旅。
晚會更以多元跨界、“戲曲+”節目的創新形式,激活戲曲中的年輕時尚元素。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創新舞臺劇《我的大觀園》精彩片段,運用電影語言展現越劇“全景式多維空間”,開啟浪漫紅樓之旅。《縱橫天地》則調動數千架無人機,搭載戲曲武戲上演“七十二變”,以科技與戲曲的完美融合呈現恢宏神話故事,令人嘆為觀止。
《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匯聚全國近80家文藝團體、30多個戲曲劇種,百余位名家名角、新生代傳承人、跨界演員歌手傾情加盟,集結各劇種經典名段,又有戲曲藝術與歷史文化的深度融合創新。
整場晚會延續名家名角圍坐一堂用戲腔拜年的傳統,同時融入“戲腔詩詞飛花令”“名家票友對戲”等趣味互動環節,其樂融融,趣味盎然。
晉劇表演藝術家謝濤,今年更是以太原晉劇人的身份,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城市參與“春戲晚”,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她說:“太原有2500多年建城史,蛇年戲曲晚會選定太原,充分體現了近年來太原從上到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她帶著《大登殿》中的精湛演技,為戲迷獻上精彩絕倫的晉劇表演,誠摯希望觀眾多關注晉劇,關注優秀傳統文化。
眾多春節戲曲晚會的演員紛紛表達對山西戲曲的深厚喜愛。昆曲名家施夏明贊嘆道:“山西本土的劇種總是帶著一股高亢激昂的力量,這正是三晉大地的獨特風采。”京劇第一女老生王珮瑜表示:“太原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同時還有很多出名的文旅打卡地,這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武凌云在晚會中出演了戲曲情景短劇《大院人家》,以新潮又年輕態的表演形式講述太原故事,宣傳太原文化。他激動地說:“今年‘春戲晚’走到了家門口,我與家人及徒弟都參與表演,我們為太原代言。”
汾河輕拂柳,晉陽微展顏,邂逅歷史名城,此地便是太原,古雅與現代交織,雄渾中不失柔美,繁華里蘊含寧靜。
在太原的山水溫情與人文風骨之間,整場戲曲晚會如夢如幻,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大家深深感受到“中國戲曲+太原文化”的獨特魅力,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太原印記”。
一場絢麗綻放的“國潮風華”
文旅融合觸達三晉大地,央地聯動綻放國潮風華。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是戲曲大家庭共享的年夜飯,也是一張凝聚團圓與歡樂的全家福。今年“春戲晚”繼續堅持守正創新,從“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傳播角度出發,打造“集群式”的節目樣態,奏響了一場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視聽盛宴。
在總臺全媒體矩陣助力下,今年春節戲曲晚會在播出形式上增加了《豎屏“春戲晚”》,觀眾隨時隨地都能通過手機收看。同步又推出《“春戲晚”進行時》《國色天香》《有戲“晉”行時》等新媒體節目,通過幕后名家坐鎮解讀戲曲絕活、戲曲美妝深度體驗、拍攝現場實地探班、總臺CGTN多國外籍記者深入揭秘等形式,從側面為觀眾展開春節戲曲晚會的創制匠心,多層次展示戲曲文化的底蘊。除此之外,節目組首次為觀眾搭建電影院中的“銀幕戲臺”,讓更多百姓通過觀看戲曲電影、重溫晚會精彩,多維度、多元化、多樣態地回歸“過大年、看大戲”的春節傳統。
時間不斷向前,戲曲永遠鮮活,在創作的道路上,“春戲晚”始終秉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始終以“傳播經典、弘揚國粹”為己任,以“央地合作”的新模式持續賦能地方文化品牌建設與發展,用獨特的“中國藝術”講好“中國故事”,贏得一次又一次的滿堂彩。
總臺《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宣傳期間,節目組與山西總站、太原市委宣傳部密切配合,協調總臺全媒體矩陣,多平臺宣推運營。
央視新聞、央視文藝、春晚、CMG觀察、央視頻、云聽、總臺之聲、央視影音、央視網、《中國電視報》、CGTN等總臺矩陣發布節目相關物料。在晚會錄制現場和播出前后,除央視團隊外,還有太原日報社、太原廣電等本地媒體的集結上陣,努力捕捉每一個精彩瞬間,充分發揮本地媒體的傳播優勢。
1月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綜合頻道、戲曲頻道同步直播,并機總收視率達到1.42%,總收視份額達到7.26%,收視率高于去年,收視份額高于去年,在全國同時段晚會類節目中收視排名第一。
其間,CCTV-1《新聞聯播》、CCTV-3《文化十分》、CCTV-4《中國新聞》、CCTV-13《共同關注》、CCTV-13《新聞直播間》對節目內容進行了報道。《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新華社、“學習強國”、《半月談》、《光明日報》、新華網、人民網、《中國青年報》、 《中國藝術報》、《北京青年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權威主流媒體,以及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山西日報》、《太原日報》、《太原晚報》、太原新聞網、太原廣播電視臺等地方媒體在內的百余家媒體聯合推介了節目。
這臺春節戲曲晚會,不僅在境內新媒體端的實時直播收視次數和互動量均創新紀錄,海外傳播多項指標也創新高。CGTN英語頻道、俄語頻道、波斯語頻道等海外發稿共計74條,閱讀量破千萬;《葡新報》、《俄羅斯龍報》、《非洲時報》、《北歐時報》等海外國家級媒體平臺對央視“春戲晚”內容進行了報道。
這是一次古韻與今風的交響共振,千年戲臺回響著新時代的鏗鏘旋律;這是一次傳統與科技的浪漫邂逅,數字光影喚醒了沉睡千年的文物精魂;這是一次城市精神與傳統文化的深情相擁,晉陽風華在戲曲長河中激蕩出璀璨浪花……
當無人機陣列在汾河夜空繪就戲曲圖騰,當金代戲俑在虛擬現實里重展水袖,當晉劇梆子與電子樂共譜華章,堅定的文化自信已在并州大地拔節生長,藝術創新于歷史長河揚帆起航,城市魅力借戲曲舞臺驚艷世界。
此刻,錦繡太原正以文化為筆、以科技為墨,書寫著“國潮澎湃,戲曲常青”的時代華章;盛世中國正以傳統為根、以創新為翼,演繹著“文明賡續,華彩永駐”的東方傳奇。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不僅讓世界聽見了中國戲曲的青春吶喊,更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來源于央視新聞客戶端)